

追赶财富的脚步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膨胀的财富
《财富论坛》一年一度,惟有今朝最为轰动。其实,最热闹的并不是身处财富边缘的普通人,而是经济学家和沾得上边的企业家、媒体等一千人等。
新浪网上,盖洛普针对中国的市场调查被集成在《财富论坛》里,调查显示,1996年中国人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653美元,大大超出货币比价换算出的价格。而另一项广泛被引用的是经济合作组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GDP指标,1994年,即已经达到了2510美元。这样的基数的前提下,1999年,中国人均产值将达到3400到4200美元。
几千美元,也就是几万人民币的馅饼还不够大,但这只是静止的状态。经济学家们纷纷揣想,到了若干年后,中国国力将超过美国,坐上世界第一的交椅所需要的时间。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曾经预言了两种情况,一种状况是2000~2010年GDP的年增长率达到8.7%,2010~2020年GDP的年增长率达到7.8%,以此发展速度,到了2010年左右,我国的国内总产值将超过美国,但因为人口关系,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还有另一种预测,就是速度稍慢一些,则赶超美国的时间将要后推5年。
兰德公司的测算更让我们中国人受用,它们认为1994年中国的人均GDP就达到了4200美元,2006年,中国的国力将超过美国。不出一个年代,中国人几十年超英赶美的夙愿即将实现。但事实是:当全球500强的富豪们出现在上海的时候,没有人敢于怀疑,现实并不像数字那样诱人。
一个世纪的财富积累
与财富500强同样有名的是福布斯的全球富人排行榜。几年前,当四川希望集团的刘氏家族以200余名进榜时,曾经引起轰动。在今年的排行中,刘永行仍旧以大陆的首富入围,名次却没有什么变化。倒是当时很多与刘氏家族齐名的内地富翁,不敌市场的残酷竞争,纷纷落马。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企业的6支种子队争相向500强发出挑战书两年之后,已经有企业体力不支,显出颓势。
对一个企业,财富的积累可能出现一些偶然性,或者一夜成名,或者突然消失。但对于一个国家,财富的积累恐怕就绝非一朝一夕。1899年,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是428美元,到了本世纪中叶,才达到四五千美元,到世纪末,上升到3万美元。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发展速度的国家尚且如此,成就一个大国的国力,显然不是数字游戏所能企及的。
数据能证明,追求财富是个漫长过程。经济合作组织对近200年来世界各国的国民总产值的统计调查提供了一组有趣的数字,182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DP占当时全世界的32.4%,居世界的第一位;到1890年降为13.2%,1919年进一步降为5.2%,随后的50年间,中国国力在世界中的地位一直如此,1978年这一比例是5.0%。漫长的时期内,我们几次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无奈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是动态变动的,因此我们总是与走出低谷失之交臂。1978年之后,这一比例才不断上升,到1995年达到11%,这是清朝末年的水平。人均而言,1995年按购买力平价,我们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以一个人口第一的大国去与平均数相比,意义不大。接下来,只有与发达国家相比。
不妨看一看当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美国号称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构成社会的主体是中产阶级,在这个国家里,拥有多少财产算得上中产阶级?年收入35000~75000美元之间,这是收入结构中比例最大的。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美国人自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但实际上只有3400万个家庭,约三分之一,属于这一收入区间。中产阶级的家庭财产在5.5万到50万美元之间。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年收入在75000美元之上才算得上是上中产阶级,全美国有1700万这样的家庭,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在高收入人群密集的城市,想成为一个上中产阶级就得爬到社会的前十分之一以内,75000远远不够,每年至少要有15万美元的收入。身家自然也水涨船高,年轻人的底线是36.8万美元,临近退休的年长者就得有上百万。而要在有生之年一直保持生活水准,500万是非常必要的。
本世纪初,美国的超级富翁凤毛麟角,1913年,洛克菲勒的财产达到了惊人的10亿美元,但按现在的价值,只值到170亿美元,洛克菲勒的财产要排在1999年富翁的前5名之后。1982年,福布斯的排行中,只有13名美国人的财产超过了10亿美元,但最新的统计,达到这一标准的就有267位。
世界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富有人口集群出现,但在20世纪末的今天,这一历史奇观却在美国发生了。甚至从参加财富论坛的总裁的收入上我们就能看到,世界在发生着多么大的一场“金元”革命,来自美国的CEO们成为大会唯一的亮点,这些企业家的年薪动辄上千万,仅期权收入有的就上亿。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最有钱的人都从两亿多的美国人中产生,此时,赶超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且,这一势头仍旧没有停止的迹象,美国人拥有100万美元的人口将在20年内翻两番。始于1982年的市场起飞使富人不止出现在华尔街、硅谷、好莱坞等几个地方,现在大有全面爆炸之势。
当爆炸发生在世界另一端
试图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水平忽视了显而易见的事实。今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两倍多,而国内大大小小的加油站上,油价显示牌却没有变化。
邮政总局最近露出口风,他们打算对邮费提价,从0.80元一封信涨到1.00元一封。但是,他们绝口不提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这里发一封信的邮资相当于月工资的1/1000;在日本,这一比例是1/4000,而在美国,则是1/8000。即使是邮件的绝对价格水平,从中国寄到美国的邮件比美国寄到中国的也要高出一倍。
货物商品的价格,尤其是初级制成品,很少有中国低于美国的,我们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产值如此高的唯一原因,也就是中国有那么多的人,每个人都在提供服务,供给充足的结果,使服务收费极度便宜。而在人力资源稀缺的国家,服务的价格是颇高昂的。
因为人多,也就相应占有了财富,这显然不是财富论坛传达出的观念。据统计,CEO们的报酬是他们所在企业平均值的209倍。《商业周刊》对美国365家最大公司中酬劳最高的领导人的报酬进行的调查表明,1996年CEO的平均报酬总额增长54%,1995年增长30%。这一速度大大超过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股东收入的增长。时隔两年后,由期权带来的财富更使CEO们坐上了火箭,获利最多的10家公司的首脑的期权获利已超过平均每人9000万美元。
财富的聚集发生在地球的一极,其中的一小撮又是最大的获利者。这就形成了财富金字塔的新模型,最顶尖的是美国的大股东和CEO们,中间是全美国的上中产阶级,位于底端的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劳苦大众。显然,在当前世界的贸易格局里,美国的技术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吸引大量的金钱财富,撑满CEO 们的腰包,而对于劳动力,美国的大门却是紧闭的。第三世界的人们无论如何,终将与财富无缘。财富效应之于我们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此。
在中国,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占22.2%,这也正是政府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水平,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月平均500元人民币的人口占57.8%。按照国际贫困线的标准,我们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当CEO们来到中国,大谈市场前景的时候,不知他们的市场预期是否建立在这庞大的人口基础上。化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一团火熊熊燃烧的时候,会吸千周围所有的氧气,准其如此它才能旺盛地燃烧。财富的道理也是一样,只有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的兜里,才能更富有,当来自美国的技术席卷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真正与美国平等地一道富裕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