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虑和近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峪平)
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罗峪平/1999年10月12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现在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制在许多方面与80年代或以前的任何时期相比都已截然不同。”报告认为,过去10年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世界通货膨胀降到了40年来的最低点。第二,在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放松对资本和外汇的控制以后,金融市场出现了快速的全球一体化。第三,各国间的经济和金融联系以及政策传递机制变得更加复杂,以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基本上是正相关,在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后,所有与亚洲有紧密的贸易联系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本应受到影响,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反而加强了。这说明,金融市场一体化可能促使全球金融资源总是向较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流动。第四,灵活汇率日益盛行。各国的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由经济周期引起的汇率变动可能有助于抑制经济周期。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近十年中发生的这些变化导致了主要国家间的增长不平衡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这将是世界经济发展在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
几乎同一时间发表的联合国贸发组织《1999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也指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不平衡是妨碍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重要原因。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努力与世界经济更密切地融为一体。但是,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妨碍它们充分利用现有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明年开始的新一轮世界贸易谈判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报告在指出贸易和金融过分自由化危险的同时还强调说,人们预计发展资金私人化将大大减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外部制约因素,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各国的金融结构改革都应当认识到私人资本市场提供发展资金的局限性。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关于全球经济的分析与预测十分乐观,说全球经济今明年将会加快增长。观察家们注意到,这是该组织两年来首次调高他们在前一个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但是本月第四份由国际组织发布的关于世界经济的分析报告,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文和发展报告》则明确地指出:世界经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总体上是朝着差距扩大的方向发展。
中国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封闭社会中的忧患意识。如果把以上这些外国人发表的报告中的内容权当成“远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估计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近忧”?这些“远虑”和“近忧”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远虑”是不是就可以没有“近忧”了呢?
在10月7日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会上,专家们指出,如果不能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步伐,中国经济将难以突破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增长速度还会继续下滑。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有:(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3)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脱节。这份报告预测我国的国民经济1999年将会基本停止连续多年的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2000年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速回升,但是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这种止跌回升将是不稳定的。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他基本同意这份报告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分析,但他认为报告对中国 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仍然“偏高”。他指出,随着改革的痛苦造成社会风险预期增大,结构的痛苦导致速度放慢,从短周期看,调控措施能够影响回落的程度,但不能改变回落的趋势,所以从长周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将不可避免。
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已经形成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目共睹的“近忧”,所以,它变成了现阶段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
据统计,我国的银行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占80%。资金运用中75%是对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贷款。专家们说,高额的储蓄增长使得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但由于我国的银行体制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缺乏市场约束力,资产盈利能力低。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达到一定边界时,就面临破产、倒闭,风险和损失就不会累积起来。但在我国,基层行的各种风险损失转嫁到上级行,上级行的风险转嫁到总行,各种风险和损失就逐步累积起来。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化解,经常运用非市场性手段进行强行化解,其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专家们对证券市场的风险也十分担忧,他们说,最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成倍增长,如果公司业绩下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那么,证券市场风险也将不断累积。1998年有121家上市公司发生主营业务亏损,亏损总额49.63亿元,平均每家亏损0.41亿元。我国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40~50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同指标的水平。1997年我国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700%左右,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恶炒垃圾股,有的股票上了ST以后,股价不降反升。1997年市场发生了几百起重组事件,但绝大多数是为了市场炒作,重组成了投机资本操纵市场的一种技巧。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不足,流动比率不足100%,速动比率的水平更低。一部分证券公司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在正常融资渠道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是一种潜在的重大金融风险。证券公司给重要客户透支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信用交易禁而不止,违规事件屡屡出现。监管部门虽然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挂一漏万。由于金融资本的虚拟性,风险极易放大和传染。如果存在某种偶发因素的诱导,那么证券市场的潜在风险就可能变成现实的风险:它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很可能是灾难性的。现在中国上市公司近千家,发行股约2000亿股,上市筹集资本约2800亿元,总市值约占GDP23%~24%,有2万多亿的资金在股市上流动。目前在几千万股民中,有约三分之一散户是下岗人员,股民缺少理性投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股市风险就具有当前中国金融风险中最危险的性质,一旦发生问题,其破坏性将大大超过银行信用风险。
对于金融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中国经济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点在于打破金融垄断,加速开放竞争的步伐,重新建立信用制度,使金融运行走上良性循环。文章批评说,目前的金融改革还没有调整到走向开放市场、加强竞争的方向上来,而是强调防止舞弊,限制竞争,结果导致风险集中于国有金融部门,金融市场阻塞,金融风险继续扩大。文章分析说,金融改革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目前主要是由财政出资冲销呆账,或者由国家出面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公司),其结果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动机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良资产的严重情况夸大,摆脱包袱,并且造成银行没有激励去改善经营情况。目前金融改革中的的另一个倾向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控制。回顾过去数十年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由正常的信贷风险所导致的只占很小部分,试图用行政办法对信贷施压,其结果是得不偿失。
人行行长戴相龙日前曾表示,中国银行业要面对金融新形势,也要面对开放市场面向世界的新形势,必须开拓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他甚至具体地提到了先开放货币市场利率,再开放贷款利率,最后开放存款利率的步骤。我们还没看到有关专家对这些做法的评论,但是人们确信,戴行长的话说明,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无论中国是否加入WTO,金融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已经使地球变得很小,也使时间被压缩,远近距离都变得模糊。人们实际上已经很难做到预见“远虑”以化解“近忧”。所以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远近夹攻。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消息:中国政府公布的一份有关1995年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成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人口和就业、资源和环境、世界经济状况、实现消除贫困目标四个方面挑战。中国政府将正视这些问题,准备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