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地与扫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盛润公司总裁李立农(右二)、黄丹(左一)与公司职员对第二次“扫街”信心十足
眼前利益
“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风险投资,老板投钱就是为赚钱的。”深圳万用网(www.szonline.net)的第一任总经理黄丹说。始建于1993年4月的万用网在初期还是一个基于NOVEL上的封闭性信息网,主要向客户提供新华社新闻以及其他类的经济信息。但是这个网一直到1995年都是亏本经营,它只有1000个用户,而这种信息网的盈亏线是3000个用户。
到1995年,黄丹从摩根·斯坦利的一个朋友那儿得知了带领公众走进互联网的Netscape的前身Mosaic,黄丹从此获得了一个全球通的网络概念—Internet 比他的局域网更能拉到客户。经过一年准备,万用网获得了深圳邮电部门的投资,以此得到了一个通向Internet的出口。万用网的生意也从原来的内容服务转为一个互联网的接入服务商,就是ISP。
从一开始,万用网推销的商品“Internet”就像一个大众消费品(这当然与深圳当地居民平均年龄低、文化水平高有关),它采取的推销术是“扫街”——业务员一座楼一座楼、一条街一条街,挨家挨户推销互联网,业务员遇到的白眼就像他(她)是一个卖袜子、铅笔的一样,Internet 光环扫地。
几乎所有的非电信部门的ISP都很亏本,但是类似扫街的做法,在广东以外的地方却少见。“ISP是一个生意,”黄丹说。黄丹也的确把它做成了一件生意。到1996年年底,万用网的用户达到5000,赢利十几万元;1998年底,用户数超过4万,年赢利超过200万元。人们知道做ISP惨败的瀛海威公司花完了8000万美元,它的用户也只有4万左右。
与万用网所用的400万投资相比,广州“中文热讯”(www.yesite.com)的启动资金只有不到4万元。两三年前,25岁的姚鸿、23岁的欧胜和24岁的陈仲文还在网易公司丁磊的旗下帮助别人建设个人网站。一年前,1998年7月25日几个年轻人决定在广州推出中文热讯网站的时候,不到4万的资金买完机器后就没有钱付更好的写字楼的房租了。办公室的一侧是“百年婚姻介绍所”,另外一侧是一家美容美发馆。“外地朋友到广州来了,一般我们请他们到外面见面。”姚鸿说。“中文热讯”公司楼下的一间麦当劳餐厅里,也许光顾过中国最多的互联网新星,一起嚼薯条喝可乐,一起商量做一件畅销世界的东西。
但是在今年CNNIC的排名表上,“中文热讯”名列18名。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了十几万元的收入,被评为“进步最快站点”,获得一笔风险投资得以在广州最繁华的环市路的一侧租用一间100平方米的新办公室。
第二次扫街
现在看来,无论是黄丹还是“中文热讯”的小伙子们,都遇到了好时光。
类似“中文热讯”即将“发达”的各种有刺激的消息流传在现在还在个人奋斗的个人网站的主人当中,国内的一些个人网站的“价值评估”也出现了。一批比姚鸿他们还小的年轻人早早地嗅到了商业气氛——假设“中文热讯”评估为价值100万,接下来的情景是很大一部分个人网站做得都像“中文热讯”或者是“中国热讯”,最先出线的网站成了一个模式。中国新一代的网络少年也许拥有比姚鸿更精湛的技术,却因为有了一个商业导向,反而不如在盲目中摸索的第一代网虫们具有原创力,结果变成了“网络文章一大抄”,抄得多而全的网站似乎价值最高。
黄丹遇到的情况是,万用网有可能在完成为顾客接入互联网的工作之后,继续把生意做大吗?实际情况是尽管万用网在赢利,但它至今还停留在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流的网站系列中。
所以黄丹离开了万用网,到深圳盛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www.stock2000.com.cn)担任资深市场副总裁。
“盛润”被认为是一家有前途的网络公司,它与闽发证券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网络证券经济系统”,提供网上炒股和财经资讯服务。股民通过互联网使用炒股软件下单,信息传到他(她)注册的券商的交易系统并完成交易,交易完成的信息再通过互联网到达股民的手中。尽管真正的交易还像从前一样在券商的局域网中完成,但对股民来说却是实在的网上炒股,股民同时还能分享互联网上的实时行情和分析报告,盛润的网站甚至还提供一个模拟炒股程序。
盛润的软件是免费发放给股民的,但是给券商的软件却是要收费的,盛润要保证券商的交易系统与互联网上的经济系统对接平稳安全。而另外一个更可观的收入是,盛润还能从券商手中分得通过网上炒股系统的交易手续费。对于闽发证券来说,它在深圳的营业部没有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网上炒股是增加收入的捷径。网上炒股和网上购物一样被认为是必然趋势,“盛润”面对中国4000万股民,“第二次扫街”信心十足。
圈地运动
盛润公司在1998年年底获得了英特尔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共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笔投资是北京搜狐公司获得的第二笔投资的两倍,但是搜狐公司因此得到的新闻效应岂止是“盛润”的两倍。
而在新闻媒体的追问压力和民众的关注之下,北京的网站担负着为中国的互联网提供概念和发展前景的任务,他们的经营方式是“圈地”。
关于互联网最大的一个概念是“网络生活”——在网上看新闻、在网上购物、在网上谈情、在网上游戏等等,于是在北京的三大门户网站中,“搜狐”在“搜索引擎”的盛名下致力于建立一个中国人的网络生活平台;“新浪”则以新闻为中心致力于全球华人的数字化生活平台;“网易”以扎实的网友支持为基础称自己为“新媒体”,要成为中国的eBay。但这似乎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哪个网站知道自己做到哪一步是赢亏的临界点。
评论家指出,互联网上爆炸的只是信息,信息爆炸让互联网公司不堪重负,网上信息速度的竞争到了以秒计算的疯狂地步。同样的速度压力也使得“圈地公司”在追求“领地”的竞争中没有停歇的可能,一方面,由于应用网站的缺失,在本来应该是分工更加细化的互联网建设工程中,门户网站不但有带人入门的任务,还要给网民建设家园,有点力所不能及;另一方面,人们不太情愿把自己的数字生活交给有数的三家网站,“将来就是这样的?”
北京网站经理们说:“投资商说‘咳,你现在要做的是赢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傻瓜才急于赢利。’”在深圳扫街的公司把20年前树在蛇口的那块招牌又念了一遍:“实业兴邦,空谈误国。”谁更可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