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晓东)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0

“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这是《财富》提出的一个口号,也是’99财富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的根本原因。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吸引如此多的资本和跨国公司来中国淘金。从1994年以来,中国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入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引资国,是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1978~199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超过40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已经有289家投资中国。

在上海浦东新区,这个被《财富》杂志会议部总裁尼德姆称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98家名列500强的大公司的投资总额超过了80亿美元。

无疑,吸引这些资本和公司前来中国的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看上去无比巨大的市场,就像那个在鸦片战争之前来中国卖睡帽的英国人一样,“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顶我的睡帽,我就发大财了”。问题在于,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买得起而且会买一顶睡帽?

“中国有12亿人吗?我认为只有3亿。”——潜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既然人人都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市场指的是人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外商所看中的中国市场其实是中国潜在的未来的市场,因为中国目前的市场决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800美元,而发达国家高达3万美元。中国人除生活必需外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收入制约了市场的容量。同时,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只有50%左右,大量农民仍束缚在土地上,负担重收入低,有效需求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真正的市场规模十分有限。”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王强博士说:“中国有12亿人口吗?我认为只有3亿,这3亿人才有消费能力,其他的9亿人在市场中是看不见的。3亿人只相当于美国的市场规模,但消费能力无法相比。像北京,尽管有些东西的价格非常高,但是很多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很低。我在电视上看贵州扶贫,有一家5口人的全部家当加起来还不到100块钱,像这样的人有什么消费能力?所以有些以人口为基础推算的市场规模听起来很大,实际上不可能。比如说,现在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大约是2%,按人口比例推算,要达到50%的普及率,销售额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实际上可能吗?农民一人一部手机?其他许多产品,汽车、家电、商品房、运输服务、保险,甚至食品饮料等等都是这样。尤其像人寿保险这样的行业,中国有12多亿人口,按照发达国家的比例,这是多大的一个市场,可实际开发起来非常难。”

中国人口研究所的杨学军博士甚至指出了人口对中国市场的负面影响,他说:“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农村人口8.68亿,在15~45岁的青壮年人口中,文盲率高达7%,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7%,同时,全国有6000万左右的残疾人口并且每年还要新出生100万左右的残疾婴儿人口。因此,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为贫乏,劳动力素质低下,人口结构不理想减缓了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这些制约因素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高速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

在消费能力之外,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是否影响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李琨博士说: “目前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没有关系。其实中国人并不节俭,也舍得消费,比如买手机、打的和更换家用电器,市场非常活跃,制约市场规模的,是人们的收入增长幅度偏低。比如汽车和房子,不是中国人不想买,而是买不起。”

那么,对于中国市场规模的估计,是不是《财富》及其评出的500强企业都看走了眼?他们来中国干什么?

其实,正如经济学家樊纲所说:“他们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几乎是用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尽管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化程度都还有限,但是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1998年,中国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是2973元,这意味着36000亿人民币的消费能力。1998年一年内,中国人消费了超过3000万台的彩电和超过1000万台的冰箱。根据国内贸易局的统计,1999年1~6月,中国无线移动电话的销售量增加了853%,寻呼机的销售量增加635%,互联网用户增加了100%。人均收入偏低实际上并没有影响中国成为一个诱人的市场。

和市场同样诱人的,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有7亿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40%~50%,如果有足够的资本和机会把中国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到80%左右,中国能提供2.1亿~2.8亿的自由廉价劳动力。这个数字接近美国的人口总数,超过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所有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果这种资源得到开发,随之形成的市场规模确实十分巨大。

市场中的中国企业,与狼如何共舞

面对中国市场,《财富》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大部分都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得到了实惠,通用在上海生产的别克轿车成为中国市场上被追逐的目标,柯达和富士占据了中国80%的胶卷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商品调查,移动电话、寻呼机、碳酸饮料、速溶咖啡、摄像机、照相机和巧克力等商品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外国资本在中国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了5000万个。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市场占有能力,如何在国外大公司的竞争压力下保持活力,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

根据这次《财富》公布的全球500强排名,中国共有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集团、中国粮油进出口集团和怡和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榜上有名。但是,中国企业显然未能拥有与之相配的市场占有能力。

按照《财富》的计算,中国石化以340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73位,但是利润只有19300万美元,在500强中排名354位,雇员人数119万,超过排名第四的沃尔马特的91万,是500强中雇员人数最多的。王强说:“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大,要看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领先程度、经营效率以及在本行业是否具有领导地位。中国石化的人均生产值很低。尽管它的市场份额很大,但依靠的是政策支持的垄断地位,而不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石化赢的是不允许别的对手参加的比赛。而现在和将来,在竞争中国市场的比赛中,对手无疑会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无法指望依靠把对手排除在外的办法垄断市场,只能在与对手的对抗性竞争中发展自己。问题是:面对500强,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实业集团?类似中国石化这样的模式是否适用?

王强认为:“外国的大企业进入中国以后,一些中国企业看到了大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为大而大,一个企业从电视到电脑什么样的产品都做,希望成为跨行业的巨型航空母舰,这样的公司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明显的例子就是韩国的大宇要破产。对于中国企业,外国企业竞争的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市场规则。没有规则的市场无法产生真正在市场上强大的企业,而相对客观公平的市场规则有助于中国企业建立一个靠竞争而不是靠垄断取得市场份额的发展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在同一规则下和外国企业竞争的问题,社科院的孙飞认为:“中国企业总是十分担心外国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要求国家进行保护,其实,越保护的企业,发展越有问题。相反,在开放的市场,中国产生了一批相当有竞争力的企业,彩电行业是这样,冰箱行业是这样,微型计算机行业也是这样。另外,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会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张,中国企业反而会从中受益。同时,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可能会形成双方受益的局面,不见得一定就是你死我活。”

海尔还是搜狐

在很多中国企业为市场焦虑的时候,海尔的张瑞敏和搜狐的张朝阳应邀出席财富论坛。有人认为,这两个企业受到财富论坛的重视,说明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产业和新兴网络产业的发展模式。其实,不管是海尔还是搜狐,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经验不足。

海尔集团是中国市场这个小池塘中的一条大鱼,1998年的销售总额达到了23亿美元,空调、冷柜、电冰箱和洗衣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均高居榜首,彩电的市场份额居第四,拥有50家下属企业,产品销往87个国家。张瑞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跻身《财富》杂志全球公司500强之列。

从1985年到现在,海尔的收入增加了50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83%,尽管如此,它的销售额仍不及《财富》全球公司排名榜第500名公司收入的1/3。对于海尔未来的发展,王强显然不如张瑞敏乐观,他认为:“海尔走的路子完全是过去日本和韩国发展的模式,产品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但核心技术绝对不是最先进的,同时,研发能力有限。尽管海尔拥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但一个公司的核心技术不能在本行业领先的话,很难说这个公司在市场的竞争中能走多远?我很怀疑海尔是否能够靠出售技术并不领先的家电产品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榜。”

和海尔相比,搜狐泵过是网络时代网络这个庞大市场中的一条小狐狸,1998年对外宣称的收入是100万美元,相当于500强最后一名公司收入的1/8902,但是张朝阳对未来的信心却一点也不比张瑞敏差,他说:“搜狐的目标就是要让它变成中国人每天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家电一样。”

在网络时代,搜狐这样的公司看起来或许会是中国最有希望和世界先进技术同步发展的企业,拥有美好的前景。因此,在搜狐的实际收入还微不足道的时候就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人们希望能够透过搜狐这样公司看到中国yahoo的影子。但是,IT界的一位评论人士认为:“搜狐的问题不在于它目前小得可怜的市场规模和营业收入,而在于作为搜狐发展核心的中文搜索引擎不能在技术上取得公认的领先优势。网络时代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很快,但是市场对产品的淘汰速度更快。不能取得技术上的优势或许就意味着永远丧失了竞争的条件和发展的机会。”

海尔和搜狐都是中国市场上表现活跃的企业,它们的问题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过去,日本的综合性大公司往往在《财富》排名榜上名次靠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专业公司占据了《财富》排名榜的前列位置。和它们相比,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在专业领域的专有技术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王强这样认为:“能不能进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对于中国企业并不重要,关键是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见过很多规模不大、产品门类不多但是技术非常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中小型公司,发展非常好。有资本和资源没有技术也能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上一篇: 圈地与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