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没有围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申宇红)

21世纪大学没有围墙0

(陈章良,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1987年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部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  

记者:作为财富论坛大会的发言人之一,你将作怎样的发言?

陈章良:大会邀请我做一个有关大学在向21世纪、向未来的转型发展的报告。随着信息业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本世纪和上世纪的大学将有很大区别。

记:你认为未来大学和社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陈:首先,我觉得大学的围墙应该逐渐消失,大学将成为更开放的大学。也许那时“大学”变成了“大家一起来学”的意思。其次,大学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研基地。今天的科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激烈的竞争需要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大学具备学科交叉的年轻人多,非常活跃,所以说大学更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而且下世纪越来越重要。第三,大学和社会和经济发展将更密切地联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学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除了要进行基础研究外,还要注重研究和开发的关系及和产业的关系。大学应当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中心,是新思想和新创造的重要发源地。最近北大及其他大学创办产业已经获得了大量成功经验,如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清华同方,以及我自己负责的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公司,这些都显示了大学产业的威力,北大去年产值超过了80亿元,下世纪大学产业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1世纪我国大学面临的变革,我认为首先是招生问题,怎样让更多学生进大学,尤其是成绩较低但有专长的学生进大学,目前的系统很难办到,应该进一步放开各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其次是学生管理问题,应该严格学分制管理,按成本收取学费。目前北大收取的学费不到成本费的1/5,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大概需要一万多元,而收取的只有两三千元。大学是非盈利组织,但应收取起码的成本费,考虑到目前普通家庭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国家可以提供贴息或低息教育贷款,学生毕业后偿还,这样他们会更珍惜每个学分。而且可以打破大学的四年学制,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第三,应该出现更多的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有它特殊的优势,我想有些大学也许可以改制组成校董会,由政府控制校董会,吸收社会著名学者、企业家及相关人员为校董,管理大学。第四,以后会变成社会办大学而不是现在的大学办社会。食堂、宿舍、教职员工住房、后勤资金社会化,这样校长集更多时间考虑教学、研究和筹集资金。

记:您刚才提到用贷款方式解决收费问题,贷款会不会造成国家的财务负担或损失?

陈:国家原本就有这笔教育经费,现在只是把部分教育经费转化成贷教的形式,再加一笔钱通过银行贷款给学生。这样,学生将来挣了钱可以连本带息(低息)偿还,偿还的时间可以很长,但这样的机制会激励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记:高科技企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起着极重要作用,世界500强绝大多数是高科技企业,您认为大学与高科技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陈:大学具备推动高科技产业的绝对实力,它是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如果能把这种科研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北大的电子排版取代了铅字排版,占据了90%的市场,甚至台湾《中央时报》用的也是共产党的技术。我所领导的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生产的治疗肝炎的干扰素,4年之间控制了60%的市场,从原来一支药200元,下降到100元左右。一方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为生物基因民族产业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其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未名股票也将在下个月上市,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资金发展我们的产业和研究中心。应该说,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很多。同时我们还是很有希望的,我相信,在下一世纪,大学与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我们的大型企业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