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的声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矗立在中关村白颐路边的一个广告牌(娄林伟 摄)
有人把方兴东说成是IT界的堂吉诃德(娄林伟 摄)
大声音!
今年IT界声音最大的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方兴东与《信息产业报》的主编王俊秀合作出版的书籍《起来——挑战微软“霸权”》。这本书号召的不仅是与微软作斗争,它反对的是“只顾追求利益的低级的商人意识”,是一场反对“霸权”的革命。
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在7月21日组织了一个“走出悖论,携手建立正常有序的中国IT产业环境”讨论会,到会的除两位作者之外,还有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服务部总监李浩和金山公司市场部常务副总经理王峰,以及一些IT企业代表。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似乎就要出现——方兴东等半年以来在媒体上对微软的声讨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声。现场与新浪网一起做网上直播的《互连网周刊》发回一篇报道说:《微软说话了》。
方兴东的发言是《中国信息产业呼唤挑战精神》,他说“根本的制约在于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的精神状态,在于挑战意识的不断沉沦”。让方兴东愤愤不平的是会议上最正式的发言只有他与王俊秀,“吃尽微软的苦头”的IT企业在微软的面前一声不吭。会议最后成了一个“盗版研讨会”,微软、金山等站在同样的一个反盗版立场上。
“挑战是什么?比如说微软采取纵容盗版的手段占领市场,我们为什么不?今年上半年是一个天赐良机,金山得到了什么?WPS2000的家庭版一套是98元,为什么不是48元,甚至卖10元钱一套?非常时刻要采取非常手段,打跑了微软才有真正的机会。”方兴东说,利益让企业丧失了挑战精神。被方兴东批判的还有中国大部分IT媒体,因为他们在厂商的广告费面前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那种视厂商为上帝,广告至上的经营模式已经失效。广告与内容相互渗透,给读者用户联合洗脑的庸俗注意力模式遭遇阻力”。
有人说《起来》是《中国可以说不》的IT版,“《中国可以说不》才真正卖得好。传说我因为《起来》这本书都要买房买车了,实际上我和发行商都在往里贴钱”。书生方兴东目前住在一个出国了的老师的一间小屋里,爱人在家照顾小孩,他骑自行车参加各种活动。
“没有专业媒体肯发表。”方兴东解释说为什么他声讨微软的文章都从大众媒体上发表出来,为什么一个专业问题却在大众的范围内讨论。但是在大范围内,他的革命观点变得有点严重。如何抗争微软,是金山最关心的问题,就像是两口子说私房话,不宜声音过大。而若反对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垄断性和它不可思议的占有财富的方式,那么名单中应该有微软和微软的敌手们。
安于清贫的方兴东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不是一个玩笑,半年来他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受到国家的关注,以他所在的“数字论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数字中国研究院”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得以成立。民间的革命声音让微软难以回答,却得到了国家的回声。
没有响应?
面对方兴东的“挑战”,最多的不同声音来自他期待的中国IT厂商。
金山公司的王峰说:“挑战”是一个美丽的动词,但其实在这个词后面应该是软件开发者的大量艰苦工作,远远不只是挑战两个字所能解决的。我们两家公司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合作,包括winCE的本地化和winNT与金山词霸的捆绑,现在windows 2000和wps2000的文本也已经实现互读,这些都是造福用户的举措,用户需要的是兼容。
开发“中文之星”的新天地公司总经理张一方说:软件的盗版问题、价格问题,都让市场去考虑,不要从其他方面去考虑。如果遏止了盗版,中国的民族软件肯定会不次于国外。所以我说IT媒体也好,IT评论员也好,把这个盗版问题好好评论评论,这是问题的关键。
从市场的角度包括两个意思:首先是找到价格空间。比如说微软的OFFICE在美国卖550到680美元一套,美国的人均收入每月2500美元;与OFFICE竞争的WPS2000卖到了880元左右,而中国的人均月收入是1000元。两者相比中国消费者花钱更多。但是把OFFICE 的美元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之后,WPS2000的价格只是它的1/4,这个空间正是金山争取的,它没有必要把价钱定在200元。另外的市场空间则是服务的空间,中国人更懂得满足中国人的需要,这是金山的口号。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中国企业显得面目苍白。”方兴东分析厂商的原因时说,但是他“零利润”的挑战姿态却无法让企业形成一个真正的战斗团队。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从文化角度出发的批评家是否能对以市场为轴心考虑得失的企业产生触动,方兴东说的是对抗微软的灵丹吗?
不是!方兴东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大家想找到一个办法为叫好不叫座的《起来》做一个市场策划。有人建议把书中微软如何形成霸权以及在美国遭受的官司的内容作为重点推出,因为那最有可读性。但是方兴东本人觉得《起来》不可能成为一本畅销书,他说:“不管别人是怎么评价的,书中也许有民族主义的情绪。但是在目前的国情以及世界的态势,民族主义是一个最好的口号。虽然我并不是提倡民族主义,但是那种力量是IT界最需要的。”
IT媒体怎么想?
在微软和英特尔的产品序列号事件出现以后,中国人吓了一跳,感到自己被人抓住了后脖领,一个IT企业成了民族的危险敌人,以《计算机世界》为代表的IT媒体被指责在有关民族安危大事上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
但《计算机世界》的主编刘九如说:“去年英特尔的‘奔Ⅲ’芯片推出之后,我们已经做了一个专题,我们认为有关技术的讨论已经有了结论。无论是英特尔的芯片还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它们设置一个序列号的动机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加强在互联网上的管理。很难说像他们两家跨国公司设置序列号是为了窃取中国的机密,这不利于商业利益。
“类似的争论在美国、欧洲没有出现。也许欧洲没有中国这样的反美情绪。但是另一方面,还与那里相对完善的技术、法律措施有关。任何一项技术都会有它的反技术。
“像‘奔Ⅲ’序列号这样的不安全因素,在中国的信息网络中并不少见。一个研究网络的朋友说即使像中国的电话网、气象网这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网络,也存在着缺陷,可能受到攻击。它与民族情绪没有直接关系。”
正如刘九如曾经看到的,他的记者曾在一周内参加了48次新闻发布会,IT业的发展对媒体有很大的依赖性,每一项技术的更新、新款的推出都要借助媒体。一个IT厂商如果在一周内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似乎就有淘汰的危险。
《计算机世界》是中国计算机专业人员一份专业性资料读物,在我们知道的计算机发展进程中,在这本杂志中所讨论的计算机的技术本身一直是最有吸引力的话题,甚至包括它的艰深难懂和不断更新,都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技术在这个时代本身已成了时尚,尽管它需要“叩问”。IT媒体实际已成为IT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发言权实际已受这个产业所左右。这是市场规则,否则《计算机世界》就难以在去年获得两亿多元的收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与厂商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共谋”。刘九如说:“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对厂商、信息的客观报道。前年,《计算机世界》对国产PC机做了一个测评,测评后的排名结果使我们损失了60万的广告。当然这笔收入不算大。目前我们在编辑部内奖励记者采写负面报道,稿费提高到千字200元,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会写这类报道的记者。”
为什么一个不怕厂商的媒体或企业被认为在以“微软”为代表的“霸权”面前难以抬头?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在Pc时代,微软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难以抗衡的时候,与之无法在技术能力上对话,难免腰软。但是后PC时代,信息家电像电视、VCD机或冰箱的操作平台微软却没有控制。7月15日,中国信息产业部召集有关专家讨论在Linux上建立中文操作平台,刘九如说“那可能是一个机会”。方兴东的态度则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