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东方学校:脆弱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任波)
注意力教育
1998年底,马力外语培训学校在北京大学作了这样一场教学演示:一种快速反复的背词方法,每天过9遍一天最多可背4单元2400词,5天最多可背完1万单词;一种全量化阅读方法,运用所谓马力符号体系,马力透视图,流程化答题法,据称是获取出国考试阅读高分的基石。不寻常的是学费——只要1元钱。
1999年6月10日,马力学校又向北大师生介绍一种一个月熟记3万单词的背词班。“前天在清华大学举办讲座,有200个人参加,20人报名。自1997年11月建校至今,已有2万人来马力背词,北大不到4000人。我们即将在亮马桥等地开5个点,就近背词。今年要在中国开‘3W’站点,全国设50个分校,我们计划在3年之内培训100万学生,每个月在北大办一次讲座”,马力学校的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次背词班的学费已调整为300元)。情况果真如此,它至少意味着仅拥有几十万元资产的马力学校在号称全国最大的出国考试培训基地的新东方学校的势力范围内吸引生源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马力学校负责人邰建强的态度很温和:“我们的教学和‘新东方’毫不冲突,上完背词班和阅读班再接受‘新东方’的培训,能达到更好效果,我们只是对考试准备过程中的两个环节加以补充。”
而对于马力学校的所作所为,新东方学校的校长俞敏洪镇定自若,他说:“我们不关注别人要干什么,我们只关注社会需要什么,就此改善我们的工作。”
事实上,无论俞敏洪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都无法阻止马力学校在距新东方教室仅20米之遥租用店面出售马力笔记和各种具有马力特色的辅导资料,并散发宣传品。如果说俞敏洪对马力学校的确毫不关心,那只是因为它对新东方学校尚未构成真正的威胁。
1993年,身为北大讲师的俞敏洪退出东方外语培训学校,招兵买马,在200元月租金的简陋教室中创办了新东方学校。
“90年代初,学校的设置要求低,对资金投入量、校舍面积没有太多要求”,据新东方学校所在地海淀区教委社教办林宪介绍,1993年‘新东方’成立之初,海淀区的外语培训学校多达几十所,竞争激烈。
5年后,新东方学校以奇迹般的膨胀速度达到了仅1998年一年就培训3.5万名学员的规模,前来听过新东方各类讲座的学员多达数十万人次,这与其他几所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新东方”宣传,目前,它的学员中已有近万人GRE成绩超过2000分,万名以上学员TOEFL成绩超过600分,从中国去美国读MBA的学员,半数以上出自“新东方”的GMAT班,而各项考试的全球最高分获得者几乎都有“新东方”学员的名字。
1999年2月初,新东方学校在首都体育馆为参加为期一个月寒假班的1万余名学员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学典礼;3月底到7月初,“新东方”陆续又有大约120个班次开课,按平均每班300人估算,学员人数大约为3万人;7月18日,20多个暑假班的万人开学典礼又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按此趋势粗略估计,新东方学校1999年的学员人数有可能超越8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学生同时又成为学校所提供的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坚定消费者。每当报名的学生蜂拥而至,数目惊人的现金就从中国大陆的各个角落滚滚而来。学员们传说,新东方学校资产已达上亿元,各位校长身家逾千万,教员一个假期的收入多达10万元。
致富的教育
对新东方学校的采访一开始就充满挫折感。对几位校长的预约和随班听课的要求一一遭到婉拒,经过再三坚持,记者终于见到了俞敏洪。
“有很多记者采访我们,有时我们自己想想也不知道是怎么成功的,外人就更觉得神秘了。”俞敏洪不假思索地用一种类似进行式的语速回答问题,“‘新东方’既是学校,又是商业运作,运作的对象是学生。”
这种“商业运作”无疑已经取得了最初的成功。1993年至1999年初,新东方学校每年培训学员的人数从20人增至3.5万人,教职工人数从3人增至208人,办公占地面积从10平方米增至3000平方米,教室面积从50平方米增至4000平方米。这对于一个缺乏初期投入,仅靠收取学费来支付房租和临时聘用教师授课费的民办学校而言是一场不小的运动。
7月24日,出示过学员证,记者随其他学员鱼贯而入设在中科院化学所的GRE暑假班时,这个拥挤的大教室正沐浴在北京市多年不遇的高温之中,拥有500个座位的礼堂很快就连走廊也水泄不通,麦克风的效果经常无法抵达教室的末排。逻辑老师钱永强告诉学员:“现在还不敢放开了招生,冬天讲台上都坐满学生。”
“如果在国外,新东方学校能否在短期内达到这样的规模?”记者问俞敏洪。“国外不可能短时间内这样成长,大家不喜欢集中到一起学习”,俞敏洪保持着语速,“‘新东方’5年之内发展成这样一点都不奇怪。”
为期一个月的暑假班每人学费620元,一个500人大教室的学费收入超过30万元。教室租金和教师报酬这两项最主要开支约占学费收入的30%。中科院化学所的教室每天接待3批学员,学费收入约为22500元;这个年租金40万元的教室平均到每天须支付1200元;据了解,GRE教师的报酬每次课大约在1000~2000元之间,按2000元计,每天须付6000元。在这样一个500余人的组合当中,每增加一个学生,学校有形投入的增加微乎其微。
“新东方”的价值在很大层面依赖于教材。一本被称为“红宝书”的GRE词汇选往往形成学员对“新东方”的最初印象:词缀词根记忆法、分割联想记忆法、寻根探源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和单词举例记忆法等灵活有趣的背词方式,全新的快速反复记忆模式、从多套GRE题中按分布规律挑选出来的单词,便于浏览的编排方法促使读者得以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记熟5000多个生僻词汇。这本最初标价24元的俞敏洪得意之作,几年里版本不断升级。
两大本印制成本低廉的课本—GRE 全真题集以70元的价钱出售。它被“新东方”老师逐渐分解、演绎成形形色色的经黄考试技巧,以流水线方式高密度灌输:在每套真题之中—14道填空题被填空教师在理论上总结为移位互补13+1方法论,在实践上归纳出并列关系同义词法、对立关系反义词法、感情色彩法、因果关系法、由前及后法、由后及前法、概念组排、双多重互补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拆字法、空格周围小环境判别法……
18道类比、22道反义词被词汇教师分成大类逐个破解。类似词义、相近词形、熟词僻义等难点疑点一一罗列,并且通过故事串联记忆、利用笑话加深印象。
4篇阅读理解被阅读老师按结构分成平铺直叙的描述式、比较对照式、批判和纠正式,相应的22道问题被定义出10道必对题。
逻辑老师强调的则是阅读单题时对段落逻辑关系的把握,解分析题写条件时对隐含条件的推理。而讲得最少的是数学题,原因是根据统计中国考生数学功底雄厚,平均分超过700。
除去最为称道的GRE班,“新东方”还针对各种外语考试和进修要求开设了TOEFL班、GMAT班、TSE班、LSAT班,各种提高班名称则不胜枚举。
班次的规模自然与收益成正比。“民办学校必须赚钱,否则不可能生存下去,任何一个教室的年租金都几十万元。但也不能纯粹以赚钱为目的,我们把学校赚的钱尽可能用于学校发展。我们赚到第一分钱就想赚第二分钱,但同时也想到至少把一半花到学生身上去”,俞敏洪这样说。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一个拥有如此庞杂授课规模的培训学校,教师却仅有二三十人。
每年GRE、TOEFL考季之后即是“新东方”招聘教师的季节。候选人为各项考试的高分获得者,层层选拔而未被学员哄下堂者为数寥寥。在中科院化学所的GRE 班,几乎每一个老师的课程都从早晨8:30排到晚上9:10。有学员反映,“新东方”有时不得不以播放录音的方式代替缺席的教师。好的主讲教师往往成为各学校明争暗夺的对象。
学员从“新东方”得到的有形收获实际末必真如俞敏洪所言,但在无形之中,学生应付考试的效率在以考试为导向的低成本环境中肯定得到提高。形成“新东方”品牌的正是这种相当实用的教学。
“‘新东方’的影响很大,但它的发展很艰苦,其实总共才办了5年,总收入加起来不超过5000万,固定资产到今年初是1450万”,俞敏洪最后告诉记者。
壁垒
“新东方”上上下下都知道,俞敏洪有一个值得钦佩的远大理想,那就是要建成像哈佛大学那样的私立学校。
1996年起,新东方学校面向“高中毕业生、中专或大学毕业生以及有志于通过英语学习而出国深造的学员”,学习目标是通过为期两年的淘汰制强化英语学习,把学员的英语水平由中低级提升至高级。
这个长期培训的专业被俞敏洪和副校长王强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没有令他们失望的是,1998年实用英语专业竞招进了100个学生。
这100个学生每周除20学时专业课程,必须参加不少于10学时的英语学习及不少于3学时的计算机学习,同时在假期参加学校安排的技能培训。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包括:1.进入任何外企工作运用英语没有障碍;2.进入中学、大学进行英语教学没有困难;3.TOEFL考试能达到600分或以上水平;4.到国外去读大学或语言没有障碍。
1999年计划招入的300名学生每学年须支付8400元学费和3600元宿费,虽然这与1998年全国高校生人均实际成本11020元相差无几,但它却与“新东方”短期培训项目利润上差距显著。不过,它毕竟是“新东方”迈向大学门槛的第一步。
迄今为止,国家批准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只有25所,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500所左右,而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有1000多所,“新东方”就是其中之一。国家根据师资、校舍、设备、图书等必备条件是否达到审批标准来决定发放文凭的资格,而这一瓶颈还远不是制约“新东方”向哈佛靠拢的决定因素。
据资料介绍,哈佛大学1989~1990学年拥有专职教师3520人,在校学生17760人。至1986年,先后有6名毕业生任美国总统,29名教授和学生获诺贝尔奖,27名教授和学生获普利策奖,拥有1000万余册藏书的校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这样的一所学校,每年仅接受的捐赠就多达几百亿美元。这种高投入正是产出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在哈佛学院经费最为短缺、甚至没有专职教师的1638年,首任校长邓斯特仍竭力仿效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办学模式,设置以古代语言和古典文学为主的课程计划,并一人担任各年级全部课程教学,在5年之后终于首次授予9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
创建之初的“新东方”曾经拥有与今天的“哈佛”几乎相同的起点,然而中国的民办学校与西方私立大学的发展道路竟是如此不同。“新东方”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形成了一种高效机制,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这种运作方式的基础是过于实用的教学,它在同样5年之中培养了数量上万倍于当初“哈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