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爱心”主题公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虚拟“爱心”主题公园0

认养动物,是我国动物爱好者可以选择的一种另类动物关怀活动——不过,所供认养的动物,不是被人遗弃的流浪狗或流浪猫,是项服务,乃由动物园负责提供。

方法是:将园内各种动物标价,供人出资认养。认养人在向园方缴纳了指定金额的人民币之后,即可在指定期限内取得某一指定动物的“认养权”及一份证书,作为答谢,园方亦可能在该动物栖身的笼外,挂牌志记认养人芳名。此法由上海一路推广至济南,天津,沈阳,长春和北京,先是面向企业,进而面向个人。

1998年公布的认养名单,这样记录了一些“认养单位”与“被认养动物”之间的关系:

南方贝尔上海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美洲豹

鹰星人寿保险公司上海代表处——鹰

上海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公司——东北虎

上海英文星报——猩猩

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鹅

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读者,这份名单在我的心中首先唤起的当然不会不是“爱心”。然而,文字上的这种排列,又使我忍不住在动物形象与其对应的企业形象之间,作出某种联想。说老实话,自从见到那家长期以来专事与各种动物“谋皮”的皮货公司与东北虎挂上钩之后,我就一直期待着哪一天会有几家时装公司出来竞投一群鳄鱼的认养权。

这也许是一种卑鄙的念头。事实上,我在这里纠缠不休的,无非是一个动机问题。“爱心”当然不容怀疑,只是它已被动物园单方面预先设置,即“为了提高市民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据报道,北京动物园于月前也推出了动物认养计划,不过一直没有开张。原因是大家嫌动物园方面要价过高。不妨摊开来说罢——所谓“认养”,无非就是向社会收取“赞助费”而已。这种行为,与一些学校在招生时向家长索要巨额“赞助费”,其实是一回事。区别只是在于,后者利用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爱心,前者诉诸的则是市民对动物的爱心。这种事,我们早就习以为常,同时我们也都了解,政府的财政一向紧,拨给动物园的款项,也可能会捉襟见肘。如果确实如此,动物园方面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明真相,然后向市民募捐,并且公开一应明细账目,供捐助人监督。然而,绝大部分“认养活动”的宣传资料,却无不强烈地暗示:动物园方面之所以要采取这项措施,乃是为了向社会大众提供一次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正如北京动物园的一位发言人向媒体表示:“动物认养是为了提高市民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并不是为了使动物园获利。所以动物园已下定决心,将认养活动长期搞下去,短期内无人认养也没有关系,等认养活动走上正轨,爱护动物的意识被人们接受就行了。”

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实行免费认养,岂不是更能迅速而广泛地普及“爱护动物的意识”吗?另一方面,假如动物园真的不缺钱,认养行为却也在无形中对市民的权利造成了侵犯。道理很简单:动物园的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政府的财政拨款,则是取之于民。因此,动物园里的一切动物,本属公共财产。道理上,一个市民只要消费、纳税,就已经在每一只动物身上花了应花的钱,尽了应尽的义务。假设有甲乙两市民同时观赏一头亚洲象,某甲的身份是该动物的“认养者”,在这种情境中,某乙就有可能沦为一名被剥夺者及受压迫者。

“保护动物”的话语权力,就是这样一步步落入了动物园之手。我相信,一个市民若认为自己的动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大可以采取一些比较省钱的办法。例如选择素食,拒绝并阻止他人使用动物毛皮制品,或者以和平的方式向那些被人类禁锢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沉痛的哀悼。

真实的野生动物正在真实地死去,未来的城市里,可能只剩下一座座虚拟的动物园,笼子里陈列着的,是人类的一颗颗虚拟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