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防汛:“狼来了”的新版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意)
今年黄河真可能有大洪水
“狼来了”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故事,黄河防汛的事儿有时候听起来和这个故事很像,住在黄河岸边的人年年都听到有人喊:“洪水要来了,洪水要来了。”年年到了防汛的季节都要翻来覆去地折腾,可十几年了,黄河断流越来越严重,洪水没见多少。那么,今年黄河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可能性有多大?黄河的洪水到底有多可怕?
年初,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的中长期天气形势作出预测:1999年6~8月份,我国的主要降雨区可能北移,可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江淮北部和华北南部地区,预计黄淮海流域的降雨量将比正常年份偏多2~4成。2月4日,中科院、水利部的王守春、李纪生等12位从事气象、水利、地质、航天、灾害学、地理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联合起草了一份报告,提出了对于黄河防汛形势的预测和建议,报告中说:从天文、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地需求与气象的关系以及黄河历史上洪水出现的规律,都有迹象表明黄河在近年有可能出现较大洪峰。过去资料表明,黄河洪水大多出现在长江洪水灾害后l~4年。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对黄河汛情的变化早有分析:黄河自从1958年发生了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1982年发生了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了。根据黄河汛情的变化规律,经过十几年的枯水期后,必然进入丰水期,按照汛情变化的周期性来推测,今年黄河发生大洪水的机率明显增大。
水利部张明工程师告诉记者:“黄河流域严重缺水,增加2~4成的降水听起来像是一件好事,可黄河和其他河流不同,降水集中而且强烈,2~4成的降水如果集中到来的话,会形成非常危险的较大洪水。”
其实,狼真的来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按照自然进化的法则,狼的捕猎有助于保持物种的活力,洪水对于黄河也是这样,黄河历来有“大水出好河”的说法,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洪水,黄河的河道得到冲刷,淤积缓解,对于以后的泄洪防洪都有好处,但是如果黄河下游的堤防根本就挡不住洪水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洪水是可怕的,越来越多的钱用来打“水漂”
黄河防洪比长江难度更大,危险更大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谈到黄河防汛时说:“黄河防洪比长江的危险性更大,防守难度更大。防汛形势严峻。”他说,“黄河是地上悬河,河道高悬于黄淮海平原之上,最大落差近20米,一旦决口,其危害程度比长江更大,将严重打乱国民经济建设的整体部署,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黄河洪水来得急,预见期短,黄河中游,特别是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一旦出现暴雨,汇流很快,往往几个小时就会出现峰高量大的洪水。黄河堤防土质差,抢险难度大。黄河堤防土质不如长江,大部分是粉沙土,难以经受大流量高水位的长期浸泡,一旦发生管涌等重大险情,抢护稍不及时,就可能出大问题,黄河河势游荡,洪水含沙量大,中小洪水就可能出现大险,发生横河、斜河、滚河等中击堤防的重大险情,黄河洪水期滩区转移任务大。黄河发生3000立方米每秒到4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滩区就开始进水,发生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滩区即可能全部受淹,区内近200万人需要转移。另外,黄河多年未发生大洪水,当地干部群众缺乏抢险经验。”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竞平强调了防洪中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他说:“黄河下游两岸之间的滩地住有170万人,村台、避水台等安全措施不足,一遇中小洪水即漫滩受淹,滩区群众安全保障低。三门峡库区10万返库移民的安全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东平湖湖区有近17万人临时迁安救护和避水工程不完善,北金堤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及74万人临时撤退问题较多。”
根据1998年冬天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实测和普查,按2000年设防水位,下游大堤有933公里高度不足,有738公里大堤断面不能满足抗渗稳定要求,有37处险点和6处险闸未加固处理,299公里游荡性河段河势尚未得到控制。一旦发生大洪水,这些薄弱地段随时可能发生险情。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计算,黄河如果在郑州至开封河段决口,淹没范围将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945万,一次决口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则表明: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黄河洪泛影响范围内,总土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亿亩,人口7800万,就一次决堤而言,向北最大影响范围3.3万平方公里,向南最大影响范围4万平方公里,具体损失无法估量。
为了对付可能会到来的洪水,人们做了巨大努力。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局局长赵勇和水利工程打了多年的交道,他忽然发现手里有了似乎是多得花不完的钱。他介绍说:“从1998年9月份起,国家加大了对江河治理的投入力度,仅黄委会负责建设管理的工程投资就达17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是治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1999年的黄河防汛工程的总投资近30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为了防御黄河洪水,人们不仅仅是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金钱,50年来,黄河防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先后10次成功防御了流量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50年的伏秋大汛安然度过。今年,对黄河防汛的要求是:确保郑州花园口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千方百计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小浪底工程安全施工。
或许,今年黄河有大洪水,或许没有。但是人们相信,即使黄河真的来了洪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再像去年长江防洪或者是1958年黄河防洪那样,多动员点儿军队和群众,严防死守。过去的50年我们能够安全度汛,今年还能干不过洪水吗?
洪水的威胁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影子
其实,现在的问题不是黄河今年会不会来洪水和防不防得住洪水,即使我们战胜了今年的洪水,我们难道就可以永远生活在越来越严重的洪水威胁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到了小浪底。
23岁的青年农民陈宝的家就在黄河滩区里,1996年8月洪水曾经冲进了他家的院子,提起洪水的威胁,他一脸的兴奋:“小浪底,小浪底呀,等小浪底修好了,我们这儿就没事儿了。”
陈宝的兴奋是有道理的,建在河南洛阳和济源之间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工以后,确实可以大大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但是小浪底工程完工以后就真的能没事吗?这种对小浪底工程过高的期望不禁让人想起了三门峡,当时,人们认为在黄河上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以后,不但可以解决黄河下游的防洪问题,还可以使浑浊的黄河水从此变清,结果,这两个梦想很快就都破灭了。
中国水利界的权威人士张光斗院士很早就对小浪底工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黄河下游的防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张光斗院士说:“不错,泥沙淤积对于小浪底在几十年内不成问题,但是几十年以后怎么办?”
水利史研究专家吴国安告诉记者:“黄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1590多次决堤泛滥的记录,由此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治河方略。但是,众多的方案和措施,主要是沿着堵或疏这两个基本思路进行,由于黄河泥沙含量过高,堵或疏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黄河大堤就是在上千年堵的历史上一点一点形成的,而挖河、放淤、改道等措施主要是按照疏导的思路进行的。明代治河名家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思想是在堵的基础上,利用黄河洪水本身对黄河河道进行疏浚,综合了堵和疏两种做法,他的这种治河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吴国安说,“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淤积了90多亿吨泥沙,河床抬高了2~4米,依靠人工进行大规模放淤、挖河甚至改道基本是不可能的。历史证明,不管是拦堵或者是疏浚,都不可能根本解决黄河防汛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人们无法在短时期内摆脱黄河洪水的威胁。”
看不到尽头的战争,输不起的比赛
黄河下游,防御洪水的主要办法是修筑大堤,为了防洪,人们修筑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坚固的大堤;有了坚固的大堤,黄河下游的泥沙只能在河床里淤积得越来越多;泥沙越多,黄河洪水的水位就越来越高,也就越需要更高更牢固的大堤。同时,既然黄河大堤就能够抵挡洪水,大堤外原来准备的滞洪区内就居住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大堤之内,“二级悬河”越发展,滩区内避住的人口也就越多。
就这样,黄河和人们都被挤进了一条死胡同,黄河的活动空间被人们束缚得越来越有限,而人们除了把黄河束缚得更紧之外别无选择。于是,洪水和大堤同样不可遏制的增长。
50年来,黄河最大的一次洪水出现在1958年,花园口洪峰流量达到22300立方米每秒,当时,京广铁路中断,黄河沿岸动员了200万军民严防死守;而1982年,花园口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惊险之状不亚于1958年;到了1996年8月,花园口的洪峰流量只有7600立方米每秒,河南原阳140年没有上水的高滩漫了滩,创下了历史最高水位。1996年以后的3年里,黄河的主河槽又淤高了将近30厘米,在前所未有的创造了50年安全度过伏秋大汛的奇迹之后,可能的危险也前所未有的巨大。
那位水利史专家吴国安这样无奈地总结黄河防洪的历史和现状:“人们和黄河的搏斗已经进行了几千年,这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也是一场人类输不起的比赛,防洪的努力就像一支愈转愈快的陀螺,永远无法停止。” 黄河长江洪水防洪时政防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