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小小少年要出国
生活在大城市里,几乎人人都知道谁谁有个孩子在国外读书,时下人们注意到了留学潮更趋年轻化。“考托族”里不乏十几岁的中学生。前不久成都小姑娘刘亦婷就以640分的托福成绩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被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4所美国常青藤学府录取。接到通知书之前,她也和大多数高三学生一样在为7月份的高考忙碌。还有一些被人羡慕的孩子,甚至在初中阶段就已准备或已经做起了留学生,在陌生的国度里求学。
今年初,深圳市做的一份调查清晰地显示了这个趋势:深圳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占所有出国人员的70%到80%;中学生希望出国留学的比例是86.8%,比大学生中的同一比例还高出10.2%。
在国外读书肯定会有所不同
高鹏家住长春,今年20岁。这个夏天,他的心情总是起起落落,紧张、兴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将在8月离开长春,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去读书,他联系的是新南威尔士大学,蛮有名的。尽管父母劝过他在国内补习考大学,但在高鹏自己看来,出国读书是他惟一的出路。在电话采访中,母亲认为自己的儿子脑子挺灵的,上高一时作文还得了全校第一呢。可这个聪明孩子就是与老师合不来,先是在一所私立中学,后又转入一所公立重点高中,情况越来越糟糕。高鹏在第二年时选择退学。过了一段自由快活的日子,高鹏以前的同学、哥儿们已经上了大学。他开始问自己一些严肃的问题。他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再找一个好女孩儿,他发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望上学。他像个大人一样请求父母供他出国上学。母亲想,浪子回头,怎么着也要给他一次机会。
刘蒙到英国去时则刚刚初中毕业。他的小姨向记者介绍他学习不错,考高中不成问题。但是在这所接收外国学生的英国私立学校,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已经被安排好了。中学毕业后他会留在英国上大学,然后去美国读MBA,再然后回国,他的工作将是收入颇丰令人尊敬的那种。
苗苗是个快乐的女孩儿,她高中没毕业,就在妈妈的运作下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大专班学习。在这里她依然快乐,无拘无束,功课不要紧,她关心所有流行的事物和她出国留学的事情。爸爸公派在外多年,已打下基础,苗苗马上就要去法国读书,妈妈告诉记者,她准备为此辞掉工作,一路陪伴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女儿。
今年春天的国际教育展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而澳大利亚驻京大使馆提供的数字是,1995~1996年度发放了104份中学生留学签证,1998~1999年度则是620份,是两年前的两倍。中学生留学签证现在几乎占澳大利亚使馆发放给中国学生全部签证的1/3。国内的高中已经不是年轻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惟一途径。殷实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开始注意诸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的私立学校。
一个经济、有效率的替代方案
汇佳学校IB历史课
在回答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读书这个问题时,高鹏的母亲说得很实在:“这个社会没文化行不通,孩子高中没毕业,就算花上3万5万也不一定能找份好工作。在国内上大学也是个办法,但孩子对国内教育十分抵触,而且国内竞争太激烈,国外上大学就没这么难。另外,国内大学毕业生还找不着工作呢。国外留学回来地位会高些。”
事实上,相当多的家长是对国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力更有信心。既然孩子以后要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不如尽早让他们去适应。
这部分市场需求被办学灵活的国内私立学校捕捉到,他们提供多种通道,让孩子们达到去国外上中学同样的目的。北京私立汇佳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有外教参与,小学阶段下午半天全部为外语教学。六年级为英语强化年,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将去美国学习一年语言。这样初中阶段便有一半的课程用英文讲授。除了强化语言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比如语言教学,不再是拿着24本教科书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汇佳”强调阅读和写作。小学二年级的要求是每周读书看报不少于5万字,5年级不少于10万字,另外每周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5篇日记。
目的性最明确的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IB国际文凭班,海外预科班,普通高中班。IB班的学生经过3年IB课程学习并通过国际文凭组织的统一考试后可获得IB国际文凭,被世界上1000多所大学认可。IB课程体系同国内课程设置完全不同,6门功课中5门用英语授课、考试,对中国学生难度颇大。6门考试满分为45分,24分及格,如果达到40分就有可能被哈佛大学录取。
海外文凭班下设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留学项目、马来西亚百育灵学院留学项目、英国雷丁学院留学项目、澳大利亚莫洛克学院及加拿大留学项目。学生在汇佳经过1~2年学习后直接进入国外大学预科班。
现在汇佳高中部一个年级130人,其中60多人选择IB文凭班,30多人上海外预科班,另外30人选择普通高中班准备在国内上大学。这种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改变了人们对私立学校生源的一些固有看法: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汇佳IB班有中考600多分的学生,这样的成绩可以去上四中了。北京私立汇佳学校董事长王志泽认为,在国内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中学教育,是较直接去海外读中学更好的方式,除了解决不同教学体系的衔接过渡问题,在经济上也颇为合算。
精英教育的代价
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较好的、花钱多的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像私立汇佳这样的早些时候被称作“贵族学校”。现在“贵族”这个词似乎有了好名声。尽管如此,汇佳董事长王志泽仍然不认可这个代称,在他看来,汇佳是迎合市场的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不过从收费看,他们仍颇多“贵族”气息。以汇佳为例,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平均每年的费用为3万多元人民币;如果6年级去美国强化外语,一年费用总计18600美元;IB文凭班每年收费近4万元人民币。可以计算出来一个孩子12年的教育投入在60万元人民币。
正如王志泽所言,这仍然无法同出国留学的费用相比。刘蒙在英国的费用每年2万美元。仅高中三年就要支付四五十万元人民币。高鹏到澳大利亚后要先学习半年语言,半年费用6万元人民币,支付中介服务费3万元。此外还要自己支付生活费。高鹏的母亲说:“那里大米贵,白面便宜,晚上买菜比早上便宜许多,几个孩子合租一套公寓,每个月大约要100澳元,合500多元人民币,不算太贵。”不过谈到半年或一年后上大学的费用,这位母亲表示孩子自己打工挣学费。
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上海城镇居民支出构成中,教育消费仅占家庭收入的4%和家庭日常支出的4.5%,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富裕的国度相比,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还相去甚远。不过中国的父母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注重子女教育。今年5月底,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60%的人表示就是举债也在所不惜。同时还有七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资金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心,认为有必要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筹划这笔钱。
去年底的一期《福布斯》用相当大的篇幅质疑学历教育。作者推出6位年龄在17到36岁之间的中途辍学者,他们还不是比尔·盖茨,但都在各自的行业里拥有着美妙前景。作者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显示拥有各种学历毕业生的薪资调查表,在服务行业,46%持有大学文凭的人挣的钱少于他们只有高中文凭的同行。19岁的西恩·列瓦蒂诺正面临上大学还是工作的选择。他的父母是这样算账的,得到这个文凭要12万美元,如果把这笔钱投入到年利5%的市政债券,到西恩50岁时,他会有一笔50万美元的进项,多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这段时间内所能积聚起来的财富。
《福布斯》所列举的典型可能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他们的衡量标准也难以被中国父母所接受,但美国式的精明仍值得借鉴参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还显示出,68%的人肯定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盲目支出现象,而且,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越大。
北京私立正则学校旨在为那些没能考取公立高中的孩子提供多一些考取大学的机会,他们给家长的许诺是50%的升学率。在这样一所以国内大学为目标的高中里,仍有10%的学生想着出国去读书。在正则任教的于香莲老师对此颇不以为然:“到澳大利亚去一年2万美元,去瑞士一年1.5万美元,学旅游饭店管理,学制1年。1月份走的到5月份就去饭店端盘子了。大饭店进不去,只能到亚洲人开的饭馆去。到期还想学,再交1.5万美元。除了语言加强外,学什么了?其实就相当于国内的职高,国内读3年1万元人民币就下来了。”
从统计的角度看,教育支出被列在消费支出栏中,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毫无疑问是对未来投资。这里,个人的志向与自身的素质,父母的期待与实际的承受力必须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