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办公司,新鲜不新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子峡)

大学生办公司,新鲜不新鲜?0

檀传宝,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1991年起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记者:目前,各媒体对大学生办公司这个话题讨论得挺火,作为教育学博士,您对此持何种态度?

檀传宝:关键要看是什么大学生办什么样的公司,和自己的专业有没有关系。我认为如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系,像应用开发之类的,办公司也许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办公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手段。但是,办公司是有风险的,要投进相当一部分精力才行,学生办公司很有可能会影响学业,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更希望学生们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将来有的是时间。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把自己的学业完成好,我想这是谁也不提倡的。尽管美国出了比尔·盖茨,但比尔·盖茨也不是从零开始。

记:现在有个普遍现象,即学生们在高考以前拼命用功,考上大学后就如同进入了保险柜,认为大学的文凭相对来说比较好混,因此,有混文凭一说。于是有这么一种说法,与其让他们混,还不如引导他们去办公司,让他们提前具备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檀:用功不用功始终有两批人,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现在的商品经济。我认为对于那些不用功的学生,倒也不妨把他们朝这方面引导。比如对于那些学公关的,要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办公司也可试试。但是学历史的可不可以也办个公司?这就有点太离谱了,除非你将来不想从事这个专业。

记:众所周知,大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比例很高,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学的学业并不一定和他将来的工作会产生联系。这些大学生在校的学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他的一生中只是一块跳板而已。从发展眼光看,您是否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办公司,也不失为一个新教育模式呢?

檀:大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的确挺普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让他们在校期间办公司也可以,当然我认为还要看办什么样的公司,和自己的专业有没有联系。

记: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专家认为原因是市场没有这么大的需求,即大学生过剩已引发出了教育浪费这一问题,而目前我们又开始提倡教育消费,扩大高校招生,并鼓励民办高校,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檀:这种冲突相当大。我国的教育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一是教育结构不合理,某一些专业培养的人才过多,另一些专业又太少。另外从总体上讲,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最好是相当,而目前的情况是,培养的大学生过多,形成了浪费。有人说,人家小小的英国大学生的比例很高,但不能这样比,国情不一样。这就如同购买电脑,买的是最高级的,但平时只用来打字。而现在搞教育消费,扩大招生,却没考虑我国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也没考虑到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是否跟得上,这样只能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因为家长的投资只占1/4,另3/4应由国家来投。如果国家不投这个钱,家长所买来的只是劣质的高等教育。有人说,中国现在每年都招100多万大学生,将来可不得了。可中国的大学生和人家的质量能比吗?我在带学生时,希望学生有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列些书目,学生就说找不到这些书,你想想这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能上得去?这也只能使有钱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英国、美国去,去消费他们的高等教育。我认为现在应当适当地收缩高校规模,而不是扩大,不要继续造成这么大的浪费。 大学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