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有能力办公司,我们就支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子峡)
杨家庆,1939年生,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赴德国留学,现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全国出国留学研究会会长,任《出国留学工作研究》杂志主编。
记者:清华大学有3名学生办起了公司,请问校方对此持何种态度?
杨家庆: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办公司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产物,它反映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点,即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过去我们培养学生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带来的负面效果是使有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我们也有一些例子,学生非常聪明,上课不好好听讲,整天泡在网上,考试不及格。现在我们开始注意学生的潜能,逐渐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加以正确引导。人才不可能都一样,我们感觉到,学生中间有一些有很好的创意和研究,同时对研究成果商品化的市场前景作了一番调查和论证,认为前景很好,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其实办公司只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清华这10年来一直鼓励学生搞发明创造,没有这个基础,也出不来邱虹云。但是我们不是提倡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办公司,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办公司不是我们的主要引导方向,这也不可能。我们只是针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记:如果一个学生所办的公司和他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你们提倡不提倡?
杨:那没什么,学生办公司只是想通过这个渠道去实现和转化自己的理想和成果,如果只是为了嫌钱去卖东西的话,那就没有意思了。他对办公司有兴趣,对市场也有信心,我们应当鼓励他去试一试。
记:现在清华出现了一个邱虹云,明年可能会有10个邱虹云,后年可能会有100个邱虹云,这样下去会不会对你们的教学计划带来影响?
杨:邱虹云办公司,首先他的出发点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但邱虹云这样的人才不会很多,在清华搞小小的发明创造的人倒是不少,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成公司。真正把成果变成商品有很艰难的过程,有风险,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点不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具备的。大多数学生有构思,但并没有想到要办公司。如果确实有这方面才能的人,我们给他创造条件,这不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计划。我们更应该反过来看,培养人才时要更多地考虑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我们培养人才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国民经济的需要。
记:办公司要投进相当一部分精力,肯定要影响到学业,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离校、休学,校方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准备?
杨:如果学生具备了诸多方面的能力,想出去闯一闯,我们支持他,可给他保留学籍,当他成功了或是失败了,他愿意回来继续完成学业的,我们欢迎他们回来。这点我们学校有自主权,过去学生生病可以休学,现在办公司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认为可以。国外有学分制,我认为我们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大学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