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了,我们能抵挡得住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子峡)

记者: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报,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有可能于今年6月到8月间发生洪水,您认为这种预报的准确度如何?

洪水来了,我们能抵挡得住吗?0

程晓陶

程晓陶:我国的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每年都在3、4月份对一年的情况来一个预测。今年预测黄、淮、海有可能发生洪水是根据以往的规律,即长江水患之后的第二年,长江以北的如黄、淮、海也会发生大洪水。但我认为这种规律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准确,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后,黄河是1956年才发水的,而海河是到1963年才开始的。而且从这么多年的情况看,预测只有50%的可能性。不过在水利上来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应以防为主,要常备不懈。

记:如果今年的预测准确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程:很难预料。比如说黄河,谁也不能担保它不会出事,因为黄河是一个游荡型的。最怕的就是发生恒河、滚河现象,即河道拐过来,河开始移动,向一个方向不断地冲大堤,然后将堤渐渐掏空,历史上黄河决堤大多就是这种情况。黄河滩区内的老百姓就有200多万。如果说水不漫出大堤,不会造成很大危害。发生恒河那种情况就不好预测了。

记:如果黄、淮、海三河发生了水情,您认为我国现有的防洪体系能否抗衡得住洪水?

程:我认为应该没问题。拿黄河来说,如果不发生恒河现象是不会有问题的。其实黄河里没有多少水,黄河决了口,就是不管它,也没有多少水流出来,流量最多只是1万多立方米/秒,1958年曾出现2.2万立方米/秒,现在看来,出现2.2万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目前从黄河的防洪体系看,黄河上游的三门峡建好后,上游大洪水基本上被挡断了,黄河到了下游还有泄洪区。所以我认为黄河现有的防洪体系是完全可以对付洪水的。淮河发大水说实在的也出不了大事,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我国对淮河投资了100多个亿,实施了一系列治淮的措施,现有的防洪能力肯定要比1991年强许多。海河如果来大洪水的话,肯定要淹,因为海河的入海口没通,修的工程经过几十年后已经不起作用,但还有许多水库、泄洪区,可以通过这些来调节。

记:今年的长江流域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程:这个很难说,历史上有这样的情况,广州1914、1915年连续大水。洪水的走势往往是这十几年内十分平静,但另外十几年内又相当频繁,我国1991、1994、1996、1998都是水灾年,而60年代、80年代在全国就下过几场雨。目前的大江大河还处于丰水期,不能掉以轻心。

记:长久以来,“水患”这个话题一直让人们感到不寒而栗。人们内心都有个愿望,希望能彻底根治洪水,事实上政府多年来也没少往里投钱,但洪水依然肆虐。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洪水?

程:我们不要把水灾单单看成是“害”,它只是一个自然现象。反过来讲,洪水虽造成了一些损失,但对恢复生态环境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水的问题。对于水,不应该有了才治,应该是常备,而我国的特点是,哪里出现了灾情就往哪里投钱,“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防”的概念不够。去年,闽江、西江流域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大水,水位、流量都超历史记录,损失惨重,但谁也不去管它,因大家的注意力全在长江上。所以我国这方面的管理体制非常薄弱,也不科学。当然所有人的愿望都想要根治洪水,其实这是不可能的。1963年海河发生特大洪水以后,毛主席就提出要根治海河,投了很多钱,修了一系列工程,上游建了很多大水库,下游开了许多口子。此后河道都干了,而这些工程因为平时没有那么多的水也渐渐萎缩。现在如果再发生1963年的洪水,这些工程还是起不了任何作用,而且还引发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生态的问题。

近几次淮河、海河水灾情况

1954年7月淮河流域连续暴雨,冲毁堤坝,洪水漫溢。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约100余县受灾,淹没农田6400万亩,受灾人口2000万人,死亡3000余人,倒塌房屋200万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特大暴雨,冀中、冀南平原及天津南郊广大地区一片汪洋,淹没农田6600万亩,受灾人口2200万人,死亡5600人,伤46700人,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

1975年8月上旬,淮河支流洪汝河、沙颖河水系及唐白河水系连续5天暴雨,当地群众反映,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对面3尺不见人。河南省23个县市、820万人、1600多万亩耕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91年5到7月份淮河流域淮河水系发生两次大洪水,该流域共有106个县、5423万多人、8274万多亩农田受灾,死亡572人,倒塌房屋近2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9亿元。 黄河长江洪水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