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患”何时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子峡)

记者:据了解,您于1995年就开始着手黄河水息的研究,并预报1999年将会发生大的水患,即漫堤和决口,能否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霍明远:我是从1995年开始接手这个课题的研究的。我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对黄河流域近500年来的降水量,尤其近10年来的降水特点的综合统计分析,结合太阳能场变化及地球气候的周期波动的变化规律,作出了1997年至1999年黄河流域将会持续三年春夏之交大旱、夏秋之交大涝的预报,而且1999年的形势将最为严峻。

记:前二年的情况如何?对于今年水患的预测,你认为概率大概有多大?如果一旦不幸被您言中,可能发生在今年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段?

霍:1997年和1998年绝对是春夏之交大旱、夏秋之间大涝。最明显的就是1998年,当时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长江上,其实黄河出的问题也不算小。在包头(黄河的拐弯处)就发生了一次决口,工业损失100多个亿。在花园口下也发生了漫堤,淹没田地132万亩,水围村庄105座,涉及人口67.4万人,工程出险564坝次。我认为今年的概率更高,因为气候已从1998年开始从干旱周期转向湿润周期,所以今年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将会明显超过前几年,原来认为今年黄河漫堤和决口的概率是80%,现在看来,90%都多了。今年的特点是雨量大,区域集中,故其危害性更大。我预测将于今年6月中旬到9月初,很可能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份。最有可能发生的漫堤及决口的区域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段的黄河拐弯处,花园口以下的堤段。一旦发生决口,山东和河南的交接处肯定是在劫难逃。对于城市,开封很有可能要受影响,郑州、济南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记:黄河如果发生漫堤和决口,从最坏处想,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霍:黄河一旦发生漫堤与决口,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高悬在两岸平原之上,地形向两侧倾斜,坡降很大,因而在相同的流量下,决口淹没的范围就会很大,黄河下游地处河南、山东两省境内,大堤保护范围约1.3万平方公里,区内110多个县市,人口约8000多万,工农业总产值1000多亿元。区内除有较发达的农业外,还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电力资源,有重要的干线和稠密的公路网及许多水利工程。可以想象,一旦发生决口,其损失之惨重不言而喻。据初步估算,黄河在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一次决口,可造成直接损失即达480亿元,而决口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则更是不可估量。另外,黄河的水是高浓度的水,侧压力很大,而黄河堤坝又不如长江的堤坝坚固,所以假如黄河洪峰出现,造筑子堤方法行不通。历史上黄河堤防决口1500次,严重时造成大的改道26次。再者,黄河和长江不同,过去的漫堤与决口都是在极短时间内,一般7个小时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全淹了,让人猝不及防。

记: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霍:发生决口的条件有四点:一是携带巨大能量且瞬时增长大于1.2万立方米/秒的水量;二是堤坝的电阻率跳跃处,尤其出现低值地方,表明有水的侵入较多,极易在这种地方发生决口;三是堤坝的地震波形紊乱处,当堤坝牢固时,堤坝的地震波形表现为均一性,当地震波型发生紊乱时,尤其地震波速率降低的地方,是极易产生决口的地方。四是河道的拐弯处,尤其是近于90度角的拐弯地方。若4合1,则决口必然要发生。我建议应把黄河大堤从上到下做一遍稳固性测试,检查堤坝的电阻率跳跃情况和堤坝地震波的波纹紊乱情况。哪些地方有这两种情况出现,就加深加固。但遗憾的是,我的建议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的研究只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行为,我没有力量落实到行动上。这里有个怪圈,人们一般不太相信预测的事,认为不可能,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是危言耸听。其实一个科学家是不会很随意提出观点的,我认为这是一件大事。所以我现在认为科学家必须从政,你科学家光有好的看法,但落实不了,也是很悲哀的。但我年纪大了,从政也晚了,但我会积极考虑。

记:建国多年来,我国对治理黄河一向很重视,采取了许多行之效的措施。你认为我国现有的黄河防洪条件能否抵御得住今年的水患?

霍:我对此感到很悲观,我认为没有办法了,为时太晚了。尽管我国多年来对黄河采取了许多措施,使黄河近50年来没有发生过决口,50年没决口是好事,但一旦发生决口,是50年的账一块算。现在不少人对黄河掉以轻心,认为黄河近来断流时间增加了,就以为黄河漫堤与决口的危险性下降。恰恰相反,黄河长时间的断流是导致决口不容忽视的原因,因为频繁断流使泥沙在河槽中沉积的比例增加,甚至原来可以被输送入海的泥沙也全部淤积在河槽中。所以我曾建议小浪底工程应该停建或缓建。

记:作为一名地质学家,您耗时半年研究黄河问题并作出预报,您认为您的研究是否严谨、扎实和科学?

霍:对于我对黄河的预报,我认为是科学的,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的预测能够被证实,但作为灾害预测,我倒是希望自己的预测有错,让国家和社会少一些损失。

(霍明远:49岁,理工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从事地质学、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等方面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2篇,专著5部)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