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你的电子邮件属于你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芳)
对约翰·杰森来说,你的电子邮件无隐私可言。他能从磁带上找到被多次覆盖的邮件,能让“已删除”的文件复活。
10年前,杰森开始“计算机法医分析家”的工作,现在他是西雅图“电子证据侦察事务所”的执行总裁。这家公司有程序员、行为学专家、侦探共50余人,主要业务是查找“幽灵邮件”:一般人都以为按过“删除”键,邮件就不复存在了,实际上被删除的信息还存放在计算机的删除文件夹中,即便连这个文件夹也被删除,杰森他们还是能从硬盘和备份磁带里把它们挖出来。
1999年1月,比尔·盖茨的电子邮件作为呈堂证供出现在联邦法院指控“微软”垄断案的法庭,就是对1994年1月这位电脑巨擘在《纽约客》所言“我们的电子邮件绝对安全”的绝妙讽刺。
如果是向调制调解器另一端发情书,谁都会精心编织情感;如果是谈技术和生意,有的人却“老实”得一塌糊涂。1998年5月号《连线》杂志列举了一系列电子邮件,它们对判案子的确非常有帮助。比如这一封:
“×××连锁店想要2500套免费样品试销。如果试销成功,他们愿意订购100000套。我建议提供样品,理由如下:
1.相对于100000套而言,2500套的本钱不大。
2.他们答应告诉我参加试销的是哪些分店,这样我可以派人佯装顾客,去把我们的产品买下来,保证试销成功。”
设想这样一封邮件被查出并公布,就像去年10月盐湖城申奥丑闻期间《纽约日报》公布国际奥委会成员之间的邮件一样?
1993年,马萨诸塞州一家食品公司两个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就这样掉进了电子邮件的陷阱。为了解闷,贝丝·冈恩和亚历克·迈尔斯在同事中散发笑话邮件,其中若干封给老板起了外号叫“老秃羊”。不幸的是,老板本人居然也收到了这些邮件!调查开始了,“计算机法医分析家”在公司硬件系统挖出了“老秃羊”事件的来龙去脉,贝丝和亚历克因“蓄意不轨行为”被炒了鱿鱼。
“我还以为设了密码,别人就看不到我的邮件,”贝丝说,“再说哪家公司的雇员不开老板的玩笑啊?”“老秃羊”的故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的教训。1994年10月的一天,史密斯先生给公司总部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抱怨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分公司给他穿“小鞋”,同时揭露了分公司老板的某些丑行。分公司曾再三向员工保证,他们的电子邮件绝对属于隐私。但是,几天之后,史密斯还是被解雇了。他向法庭起诉,法庭却拒绝受理这个案子,因为法庭认为雇主是公司计算机上所有资料的所有者。
今年年初,法国KTT-Webexpert公司的老板亨利·卡姆感觉手下一位重要职员不大对头,这家网络技术公司有160多名员工,“不大对头”的那个正负责公司最重要的项目。不敢当面询问的老板查阅了公司的上网记录,不到10分钟,他就弄明白了——该员工登记了多个招聘网站!再一个不到10分钟,该员工就被解雇了。
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每天共有9000万美国员工发出11亿封商业电子邮件。大量邮件在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使员工在工作场所中面对面交流的减少、造成公司内部电子邮件交通量的不必要增加和无法管理;更大的麻烦是,它们有朝一日或许会成为对公司或员工不利的证据。
美国有关电子邮件的法律制定于1986年,规定所有使用公司系统发送的邮件都属于公司财产。那时,电子邮件还比较稀罕,一般都在公司内部的封闭系统之间;现在有了互联网,没有哪个系统可以完全封闭,但是法律却没有修改,员工的通信过程还是像放在玻璃柜台里的大蛋糕一样,感兴趣的人想看就可以看上一眼。如果被起诉的是整家公司,老板的通信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电子邮件越来越多地成为呈堂证供,西雅图“电子证据侦察事务所”的约翰·杰森的事业也日渐发达。6年来,他接了1000多项委托,请他挖邮件的人和请他藏邮件的人一样多。
他的得力助手琼·弗里曼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或许数字时代的疑犯权利应该这样措辞:‘你有权保持沉默和不发电子邮件,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任何你讲的话和你发的电子邮件都有可能在法庭上成为对你不利的证词。”’
在“老秃羊”事件中汲取了教训的贝丝和亚历克恐怕也有这样的想法。解雇之后,他们对法律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正在纽约州立大学法学院学习。“电子邮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贝丝说。她仍然钟爱这种快捷通讯方式,只不过每次“撰写新邮件”完成之后,她都要仔细审查修改半个小时以上,才敢把鼠标挪向“发送”。
E-mail大事记
1969年10月 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教授列奥纳·克雷洛克向斯坦福大学一位同事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他的计算机当即瘫掉。
1972年3月 第一个电子邮件软件的作者雷·汤林森选择“@”作为电子邮件的专用符号。“谁叫我是第一个。专用符号我选哪个,就是哪个,”他说。
1976年2月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她是全球第一个使用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元首。
1976年秋 吉米·卡特和沃尔特·蒙代尔在大选过程中,每天通过电子邮件协调日程安排。当时,每封费用为4美元。
1982年9月 美国《时尚》杂志著文《电脑约会——潇洒男人的新源泉》,提到在网上可找到取之不尽的待选男人。
1983年9月 缅因州科尔比大学率先为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电子信箱。
1994年1月 《纽约客》发表比尔·盖茨访谈,这位电脑巨擘说:“我们的电子邮件绝对安全。”
1994年12月 有关电子邮件的谣言满天飞。其中一种说法是:“千万不要打开题目为《好时光》的邮件,否则你的硬盘就完了。”
1995年4月 亚利桑纳州一家法律事务所四处滥发“帮你办绿卡”的广告,垃圾邮件首次爆满到了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的程度。
1998年9月 斯塔尔报告上网。报告公布了莱文斯基和特里普二人的电子邮件。
1998年12月 反微软垄断案审理过程中,比尔·盖茨被发现给人发电子邮件询问:“想明白怎样整垮Sun没有?”
1999年4月 美国管理协会初步研究后发现,过去两年来声称自己监视员工电子邮件的美国大公司的数量增长了一倍,现在达到27%。
出入证
对有的公司来说,出入证并不那么简单。通过它不仅能掌握你的到岗时间,还能掌握你的全部行踪。杜蓬公司员工在公司停车、进入大楼、去餐厅用餐及付费用的都是同一张电子卡,阿尔卡特公司总部的员工乘电梯都要使用这样一张卡!“谁在哪儿,跟谁在一起,我们一查就知道,”公司保安人员说。
被公司如此“监督”
据法国《快报》周刊报道,美国公司每10个员工就有1个打电话被监听,他们发的电子邮件有15%被老板查阅。
据法国信息与自由委员会统计,1998年法国有28000家公司安装了针对员工的录像监视系统。
复印机和传真机
数字复印机日益普遍,许多公司乐于使用这种新产品,因为它每复印一页,就会建立一份文件,把“见”过的信息数字化保存起来。
类似功能可同样应用于传真机。欧洲一家大型石油公司已经这样做了,它的任何一部传真机都能自动给所有发往公司以外的传真留底。
电脑
www.pcanywheregroup.com出售的产品中有一种跟踪软件,可以让老板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随时查看公司其他任何一台电脑的屏幕,甚至随意改变那些屏幕。
“微软”发明的“Intellimouse”程序可计算鼠标行走的路程。据说正常情况下使用电脑,鼠标每小时要走4米左右,如果哪天老板发现你的鼠标没走够里程,并以此为由扣你的奖金,你如何反应?
1995年,法国铁路总公司发现某员工在某月某日11:46~13:35、15:10~16:10之间缺勤。该公司使用专利软件“苏格拉底”,准确记录每位员工有多长时间没敲键盘。
电脑还会不经意地出卖你。如果老板在扫雷和俄罗斯方块英雄榜上见到你的大名,你会说只是偶尔玩玩,但他会反问:“不练就能玩得这么好?我连你几点玩到几点都知道!”
电话
1995年7月11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起诉一名员工“滥用电话”。公司花5000法郎装上监督设备以后,老板对所有员工打电话的时间和受话人号码就一清二楚了。至于监听,那也是常有的事。老板说:“我是装了微型窃听器,我怕员工向竞争对手泄露商业机密。”后来,公司赔了一笔钱,把权利受到侵犯的员工打发走了。
互联网
公司员工20%的上网时间用于娱乐。难怪今年2月底,法国戴尔计算机公司给所有员工发了警告邮件:“上班时间不得浏览黄色站点,一经发现,立即解雇。”据《商业周刊》报道,康柏公司已解雇了至少20个上班时间看黄色站点的雇员。
这些公司选用的监视工具非常之多。使用探路者,公司只要在你的临时文件做点手脚,你的网上记录就一览无余。Little Brother软件能控制员工上网的所有记录。
录像监视
今年以来,法国信息与自由委员会收到53份公司申请,要求获准在办公场所安装监视器。1993年,巴黎一家鞋店老板通过录像监视发现他的女售货员“不检点”,对她提出起诉,但是法庭判老板败诉,因为女售货员并不知道监视设备的存在。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公司和商店非法安装监视设备,老板们主要不是担心员工不勤奋,而是怀疑他们手脚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