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标准是可以由我们制定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计算机的出现本应减轻人的某些负担,但复杂的操作却要训练人去适应机器。我开发软件就是为了让机器适应人。”26岁的廖杰远和他公司里的120名员工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语音应用软件。
“在软件业,除了中文的输入输出,其他方面我们是无法与国外公司竞争的。而汉字的输入输出已由‘联想’、‘方正’等著名企业做得很成熟,接下来的热点是汉语的输入输出。我们做到了让电脑听懂人类的语言,使‘电脑’名副其实。”廖杰远推出的软件“中国话王”不仅能听懂标准普通话,而且能听懂带上海、广东、四川口音的普通话。
20岁那年,廖杰远大学毕业被分至一家研究所工作。“在所里,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研究出的高科技成果与应用相结合。许多著名科学家经过长期努力,做出一项成果,评上奖,奖状挂在墙上就完事了,市场潜力、价值被完全忽略。重要的是把技术应用到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
辞职单干的廖杰远认为电脑要成为家庭中的信息家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使用”问题,即使用的难度和学习问题。“市场上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实际应用是永远的基点。谁的有用就用谁的。语音技术最先是IBM突破的,这有什么关系?我们边学边做,有了自己的东西,和IBM谈判时我们拥有优势地位。在整个产品中,IBM的东西只占了成本的1/10。在技术上,中国人爱强调一切靠自己做,这样才有属于自己的成果。做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用户并不在意这是谁的技术。从生活、应用的角度出发,用什么样的手段解决问题最有效就用什么样的手段。”
“我做的工作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舒适、更自然、更简单、更轻松”
基于“实用至上”的出发点,廖杰远说他不怕盗版。“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只是很有限的措施。盗版对我们目前的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会让很多人认识到我的产品。而公众的正版意识正在树立。开发商也会随之而来,同时我可以培养很多开发商,共同培育起一个市场。”
廖杰远不想把开发软件这件工作干得过于悲壮和疲惫。“我们不能仅仅只走零售市场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会被‘微软’的‘免费赠送’等花招杀死。我现在的做法是,做零售市场的同时,召集应用软件开发商,在我的品牌基础上,开发出多种应用软件。开发的产品一多,软件就形成一个既定标准。这样就形成一个兵团、一个联盟。大家一起来维护这个标准,外国公司要冲击就不容易。各行业的应用系统跟国情紧密联系,国外企业并不容易渗透进来。例如‘微软’,它一直没能在中国行业的应用系统上体现出什么优势。我们在行业系统方面大面积切入进去,做起来之后就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