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WTO,你怕不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子峡 尹永生)
记者:中国“入贸”一直是个世人瞩目的话题,特别是近日,随着“入贸”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此也十分关注起来。都认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业会受到巨大冲击。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
竺延风:加入WTO,我认为一汽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都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和冲击是相当大的。就目前状况看,我国的汽车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属一个长期受国家保护的幼稚产业,尽管已经搞了40多年,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仍没有摆脱落后的局面。尤其在体制方面,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和现代资本运营形式。特别是国企,它在WTO面前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新兴企业大得多。就我们一汽而言,比起合资企业,它虽然在局部达到了部分资产优化,成立了铸造公司、富奥零部件公司、一汽轿车股份公司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某些上市公司也先行了一步,但还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基础工业和零部件配套工业以及产品开发方面显得还很薄弱,人工占整车成本居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中面对挑战值得深思和急待解决的。但有一点,WTO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空间。我认为加入WTO可使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环境得到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促使和逼迫我们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重新定位,主动去参与国际合作。这样我们在竞争中就可以充分享受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实行全球性采购,以改善我们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这些都是有利的。
记:面对WTO,你们有没有信心?
竺:我想,我们还是有信心面对WTO 的。对于“入贸”,中国已经喊了很多年,作为一汽,应该说已经有了准备,比如从产品方面,一汽经过两次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浪能力的“中、轻、轿”产品格局。特别是中重型车,不仅形成了需求档次多样化的市场优势,成为一汽出口创汇的主力车型,而且达到了标准的世界级规模;与此同时,以一汽大众公司为代表的一汽轿车生产体系已经基本融入国际汽车生产体系。它无论是从机制管理还是从产品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基础;我们还相继建立了以汽车研究所、工厂设计院、工艺材料研究所等为代表的技术开发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一汽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在市场上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与国际并轨的“三位一体”营销网络体系;并在融资方法、资本运营方式、引进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记:一汽在国内虽被称为中国汽车的“长子”,但是在国外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无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您认为应当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竺:当务之急是转变机制,完善自我。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是从旧体制中脱胎出来的。从企业结构来看,大多是老字号,包袱沉重,很难轻装上阵。WTO像洪水一样冲过来,有的可能会被淹没,也有的可能会游起来。关键要看企业是否能营造一个能与中国相适应的好的机制。有了好的机制就会有人才,有了人才就会有产品,有了过硬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一汽虽然在机制转化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力度还不够。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将利用1~2年的时间在国际汽车行业重组的过程中,进行技术、体系方面的充分交流,对我们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尽快提高技术含量,完成体系建设,增强体系能力,实施平台战略,促进产品开发,包括完善售后服务,并将企业资产、法人结构尽快市场化。快速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型轿车,使我们的产品由过去以卡车为主向轿车转变,计划再用5年左右时间使轿车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
记:专家们认为,我国一旦加入WTO,政府肯定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作为企业,他们对政府有什么希望?
竺:企业迎接“入贸”挑战,政府作用非常重要,这里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支持上。希望在机制转变中,政府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倡家庭汽车消费,引导民族品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动居才能乐业”;另外,希望政府采取一些有重点的扶持政策,有效地解决企业债务、税负和社会负担问题,真正使企业做到轻装上阵;与此同时,希望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行业管理,如项目审批、管理、产品合格证等等。 中国一汽汽车产业国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