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后青少年”和新同居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观点:“后青少年”和新同居时代0

上、右图:《朋友们》中6个伙伴的“新同居时代”  

他们在而立之年朝“立”的反方向逃离

从去年8月到今年4月,每周三和周六晚6点,300万法国人在同时收看电视二台的美国室内剧《朋友们(Friends)》(港译《老友记》)。5600万人口的小国,如此高的收视率蔚为壮观。60%的固定观众为15岁至24岁,连重播都看得不厌其烦,中年观众如果不是同样饶有兴致,至少对子女的痴迷毫不担心。

像《东京爱情故事》一样,《朋友们》也是一部展示现代城市青年男女生活喜忧的肥皂剧。不嗜烟、不酗酒、不吸毒、不性乱的美男美女定期出场,干净漂亮,甲总想辞职,乙爱上了爱着丁的丙,每集给你点滴发展和大量噱头,万一上床,屏幕上出现的绝对只有事前和事后。

三男三女在纽约市同一幢大楼分住两套公寓,给人“《新同居时代》欧美版”的感觉,但是与日本偶像剧不同,他们的故事没有套路,风格更像《成长的烦恼》。没人说得清已经拍到第几集,只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观众公认最好的是第316集,而且希望它永远拍下去。剧迷们熟悉的不仅是剧情,也关心莫妮卡的扮演者拍摄恐怖片《尖叫》之后的影坛发展和拉切尔的扮演者与当红男星布拉德·皮特的恋爱动态。

剧中这6个“朋友”绝不是严格意义的青春偶像定型。莫妮卡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长,突然被解雇,整部戏一直在为找工作发愁。她成功地减了肥,青春期肥胖给她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可现在为了得到工作,她每次面试又不得不戴上可怕的假胸。

她的弟弟罗斯天性羞涩、举止笨拙,学古生物出身,在自然史博物馆工作。他跟女朋友同居了8年才结婚,结婚没多久又离婚,因为他的妻子竟被一女同性恋者吸引而去。罗斯一面怀疑自己是否也是同性恋者,一面担心新交的女友也跟了女人。与罗斯同住的尚德尔做财务分析,乔伊是个蹩脚演员,总被选中扮演可笑的“大角色”。

莫妮卡的好朋友拉切尔从小娇生惯养,四体不勤,结婚那天猛醒自己爱丈夫的程度远不如爱他送的礼物,遂离家出走。她开始了毕生第一份工作,在咖啡馆当侍应生,经常端错咖啡、茶和烟灰缸。另一个好朋友弗贝尔是按摩师,酷爱唱歌,整天一副兴高采烈的模样。

一条走廊将这6人按性别隔开,似乎惟有如此,才有兄弟姐妹般的家庭生活。对一男一女的家庭关系,他们的恐惧大于盼望。

莫妮卡经常谈论不做爱而以人工受精的方式生育后代;罗斯对他的宠物猴儿比对他儿子更舍得投入感情;弗贝尔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口头禅是“家,多可怕!好在我没有。”她养了一只猫来填补情感空白,“我觉得这只猫才是我的妈妈。”观众经常看到猫在她膝头喵喵叫,她回答:“嗨,妈咪,怎么啦?”尚德尔也跟母亲处不好关系,她总是在最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妆化得像毕加索的作品,在朗读色情小说方面尤其擅长。

《朋友们》一集接一集,层出不穷地搞笑,搞笑背后永远是同样的状态:而立之年以不可逆转之势向这群单身老友逼近,可他们却总也不肯成年,向“立”的反方向逃离的过程中,合居状态下的友谊成了最后的庇护。

“我们一面看戏,一面自嘲”

或许这正是《朋友们》比传统偶像剧更吸引观众的特色所在。1997年2月,该剧英文版在法国上映没多久,“剧迷俱乐部”就宣告成立,迄今已吸收固定成员5000余名,单是在1998年12月,他们的网站就被访问近50000次。有人打趣说,真正的剧迷连从拉切尔工作的咖啡馆到6人公寓要走几步和尚德尔的银行账号都说得出来。

剧迷还把巴黎卡默街一家咖啡馆当做聚会场所,每周日晚,近百人在此共同探讨剧情和人物。他们说:“在家也能看,到这儿来主要是为了那种交流的气氛。”

像剧中人一样,他们也都年近30还在犹犹豫豫,害怕承担责任,不知这一生如何是好。“剧迷俱乐部”的组建人弗兰克说,“这部系列剧真让人开心又安心,原来很多人跟我们一样,早早经历了生活,却迟迟达不到实际年龄应有的心理成熟。我们一面看戏,一面自嘲。”

除了迷恋和探讨,有些剧迷还实实在在采取了电视剧里的生活方式。《巴黎竞赛画报》走访了几处这样的“男女生公寓”,有一处住着三男四女,职业各不相同,有经理、大学生、建筑师、教师、律师和软件工程师,年龄在27岁到32岁之间。他们在共同生活的同时保持着单纯的朋友关系,既减轻部分经济负担,也避免了城市特有的孤独感和伴侣间过于亲密造成的压抑感。据他们介绍,此种生活方式最大的挑战就是填满冰箱和忍受其他人喜爱的音乐。

蔓延中的“后青少年”状态

比起那些30岁仍蜗居在父母家中的“袋鼠一族”,群体合居者的物质状态的确改善了许多。法国《快报》杂志去年介绍说,由于学业延长、就业困难、经济窘迫,“袋鼠”在21岁至24岁的人口中占半数以上,在25岁至29岁的青年中占1/5。他们被社会学家命名为“后青少年”。可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朋友们》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也都处在“后青少年”状态,而且,这一状态无形之中仍在蔓延。

美国大学生刊物《变化》今年春季号公布了一份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报告发现,与六七十年代相比,现在的美国大学生年龄大得多,“成分”也更复杂,两年制专科生中不脱产读书的比例高达39%,44%的大学生年龄超过25岁。

3/5的学校在问卷上回答说,就是这些生理上成了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治疗师为他们花费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有的学生工作负责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暗藏的恐惧心理。大到社会危机、国际冲突、恐怖主义,小到与人相处、生活费用和就业出路,所有这些问题都让美国大学生有说不出的害怕。

观点:“后青少年”和新同居时代1

  巴黎城中,有不少“朋友”过着影视剧中的合居生活  

恐惧和压力之下的青年自然形成了“扎堆儿”和“自顾自”的倾向。《变化》月刊解释说,大学生们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凡事一投入就很难全身而退”。

以校园爱情的走势为例,此次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生几乎不再像父辈一样男女单独约会。科罗拉多大学一位学生说:“两人相约外出的交友方式早就过时了,现在我们都是一大帮人一起玩,事先事后都避免确定谁跟谁是一对儿。”

访谈组的发言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美国50%的婚姻以离婚告终,1998年1/3的美国大学新生成长在单亲家庭。许多学生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从来见不到结局完满的爱情,他们“不信这个”了,又怎么舍得让自己去“遭遇”?

恋爱关系被视作负担,可学生们并不因此拒绝性关系(或许是正因此而不拒绝性关系)。不建立亲密关系也不等于不参与集体活动,只是个人的孤独感越强,群体的分拨儿就越细,用南密西西比大学学生处处长的话说:“现在每一项校园活动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了。”某商学院学生开办了一个“经营者俱乐部”,很快该俱乐部无形之中就分化成了若干个“经营者小组”:女性组,黑人组,西班牙裔组,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分别三个组,亚裔组里菲律宾裔还单列成一个组!

正是这些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大学生及其他“后青少年”成了《朋友们》的忠实观众吧。就像《巴黎竞赛画报》评论的那样,《朋友们》其实不是6个人在演,为它痴迷的180万后青少年很可能都是第7位成员。 大学生新同居时代中国电影莫妮卡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