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索沃战争:冲突并不能引发战争,除非一方相信他们必胜——丘吉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西班牙内战期间,乔治·奥威尔奉命去韦斯卡城外担任狙击手,但他放过了一个敌人,那个敌人提着裤子从战壕里跑出来。奥威尔后来回忆道:“我没有开枪,一部分原因是那提着裤子的细节。我到这里来是打法西斯分子,但是提着裤子的一个人不是一个法西斯分子,他显然是个同你自己一样的人,我不想开枪打他。”
战争是荒谬的,比和平要荒谬。尽管武器越来越先进,但自1945年以来,90%的战争行为都是运用相对简单的武器进行的内战,这些内战趋于更为残忍并且包括了更为严重的民间伤亡。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洲所进行的战争中,70%至80%的伤亡是军队,但1945年以来死于战争的5000万人中,大多数是平民。事实上,除了一方彻底失败外,从根本上解决内战是困难的,出于政治目的,一方的军队总试图消灭而非仅仅击败另一方军队。
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侵略——武力掠夺——在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过去2500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不是更为丰富的资源,或更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也不是无可匹敌的军事天才或直到19世纪才出现的发达的经济结构,不是这一切,而是陆海军的绝对优势为西方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帕克说,“但西方军事强权的持续扩张并非仅依靠技术、纪律和侵略性军事传统这三种因素……西方具有独一无二的变革能力和在必要的时候保持其作战传统的能力,它具有为那些变革提供金钱支持的能力。”帕克将之总结为“挑战——回应动力学”。
事实上,奥尔布赖特关于北约在21世纪作用的阐述,以及托尼·布莱尔关于加强欧洲力量,减少对美国依赖的呼吁,都可以说是西方扩张思想的延续。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德国、美国、英国提供了《西线无战事》、《第22条军规》、《给和平一次机会》等反战作品。荒谬的是,对战争的质疑促成战争。《给和平一次机会》这样的歌声总是在西方干涉时响起,而不会唱给某个小国交战的双方听。最后,质疑变为讨论,讨论变为宣传战。再后来,战争不可避免,否则,就是漠视反战作品中的价值观。
上、下图:被迫离开家园的科索沃难民 科索沃战争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