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建西直门立交桥,能管多大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子峡)
记者:西直门立交桥建成不到20年时间即已明显落后,作为一名城市交通的研究专家,您对此如何看?
史其信
史其信:目前西直门立交桥路口的交通流量应过每小时1万辆,而该桥实际只能容纳4000辆,已成了瓶颈。最大的感觉就是谁也没料到城市的发展速度竟会如此之快,这些年机动车辆的发展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当初谁也没有估计到。其实,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在交通上投了不少钱、修了不少路,其中有许多路在国外看来也是又直又宽,但拥堵问题依然越来越突出,症结何在?我认为我国的工程设计都是单项的,不是系统的,比如在拥堵的路口修建了立交桥,桥上的拥堵似乎没有了,可桥下的问题又出来了,即把矛盾转移到了桥下,于是交通管理部门的怨气又来了。所以这需要许多部门的配合,不是市政设计院就能解决的,这里牵涉到体制。我认为,要解决交通拥堵,必须是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管理部门一起坐下来商量。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我国在投资交通方面往往都是短期行为。每届政府只看重本届的工作,加上资金有限,只考虑解决眼下的问题,没有从长远的眼光考虑。一发现哪里实在不行了,就重新来修建,这样不但造成重复建设,也造成资金的一定浪费。比如现在的首都机场已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客流量,于是就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新机场,但我估计到不了十年八年又要被淘汰。所以决策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记者:对于新建的西直门立交桥,您认为对北京交通拥堵现象能起多大作用?
史其信:它会解决西直门交通拥堵的问题,但对整个北京交通,恐怕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矛盾会在其他的地方出现。
记者:拿北京来说,当初修建二环、三环路时,人们开始以为能使北京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但建好后依然堵车,给人的感觉是路怎么修都堵,这是否说明我国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存在着问题?
史其信: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因为超前意识不够,造成了这些年我们修的路有20%没得到利用。对于二环、三环,最早修建时,希望成为城市环线快速路,当初设计修成后快速路车辆的速度为每小时50到60公里,而现在实际上只能达到每小时20~30公里。拿二环来说,修路时为了省钱把有些路口修成平交式,现在发现了问题所在,又把平交式重新改成立交式,可还是跑不起来。我认为原因一是每个立交桥出入口的设施不配套,二是快速路沿线都被开发商大量开发,使其成了交通吸引源。这从规划部门来讲,没事先预想到把地批给开发商对快速路造成的压力。所以我认为不要无序开发。再比如说王府井本身就是商业区,近几年又修了不少宾馆,这样势必造成该区周边交通拥堵,也说明规划部门目光不长远、不科学。土地规划应和交通统一起来考虑,对每个地段的开发都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这种影响带来的损失应由开发商来负担。
记者: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交通流量的发展速度紧密相连,两者势必形成矛盾,您认为这种矛盾应如何解决?
史其信:城市化的水平超30%就进入了经济发展期,我国已到了35%。城市化发展会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车量的增加无疑会使交通流量大大增加,这是规律,不可人为改变。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当然是多修路。但投资修路的速度总跟不上车辆发展的速度。修10公里的路要一年时间,而一年的交通量发展就会更快。美国已修成了7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照样拥堵,这反过来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种矛盾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路还要修,同时更要重视交通的系统管理和交通的需求管理。
记者:私家车的发展无疑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难度。现在很多人把发展公交和发展私家车对立起来看。是否限制私家车就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另外,像北京在长安街等一些线路上开辟了公交优先的道路,但我发现,似乎不但没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增加了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您对此如何看?另外,您认为21世纪的城市交通应以什么为主?
史其信:我认为汽车业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应该支持。对于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我认为关键是在发展私家车的前提下,制定一套与城市交通相适应的措施。对于公交优先,我是竭力主张的。我认为21世纪的交通系统在大城市也是以公交车为主,我希望搞成公交网。但目前北京像长安街的公交道,的确未起作用,反而造成拥堵。我认为公交优先主要还是搞成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相协调的公交线路网,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以吸引乘客,同时使自行车和私家车的出行率减少,这对缓解交通拥堵很有帮助。还有一点,我认为不要把公交推到市场,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世界上除了我国香港没有一个公交公司是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