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奥斯卡的荣光 圣丹斯的悲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千年末的忧郁气氛似乎感染了今年的奥斯卡,在各类提名和得奖片中充满了战死的男人和病死的女人(《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红线》、《伊丽莎白》等),充满了梦魇般的二战年代(《大兵瑞恩》、《生活是美好的》、《细细红线》)以及更为久远幽深的伊丽莎白时代(《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伊丽莎白》),它们拿走了奥斯卡总共26个小金人(其中颁给故事长片的奖项有20个)中的16个。这还不算内部的竞争,比如《细细红线》最终一个奖没得,好像6项提名只是为了向麦力克这位归家浪子表示宽容。

最受瞩目的竞争是在《拯救大兵瑞恩》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之间。从影片本身看,这是一个法国战场和英国舞台之争,1944年的作战与1593年的做爱之争,悲剧与喜剧之争,结果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以更多的情感、机智和趣味点亮了这个悲观的一年(《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拿到最佳影片,而斯皮尔伯格只拿到他的第二个最佳导演奖)。然而更富有意味的是,这是斯皮尔伯格的好莱坞与哈维·温斯顿的Miramax之争,历史上最成功的主流电影导演和独立电影的力捧者之争。

Miramax是一家大的电影发行公司,10年以来,他们发行或参与制作的影片中,《我的左脚》(1990)获最佳男主角,《哭泣的游戏》(1993)获最佳影片提名,接着是大获全胜的《英国病人》(1997年获9项奥斯卡奖)和《好人威尔·杭汀》(1998)。今年,他们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生活是美好的》等片共获23项提名,超过以往任何电影公司。其总裁温斯顿似乎早已摸清了奥斯卡老头老太太评委们的脾气,专门对症下药。

90年代初,《性、谎言、录像带》、《四次婚礼和一次葬礼》、《喜宴》等片在商业上的大获成功,冲破了独立电影和主流电影之间的森严壁垒。在好莱坞的大而无当、缺乏创新的电影之外,还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投入低、产出高、以创意和情感取胜的影片。大电影公司注意到这种情形,立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购独立电影或电影人才,在自己旗下大搞低成本电影,以期在大片之外寻觅奇迹。

Miramax正是这样一家公司。做得漂亮的是,他们的影片仍常常被冠以独立电影的称号。因为Miramax在曼哈顿,至少表面上它不属于好莱坞。这样的公司从世界各地挑选最可能被奥斯卡接受的影片,稍稍拓展奥斯卡的视野,事实上使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越来越国际化。今年参加奥斯卡的重要影片中,《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伊丽莎白》、《生活是美好的》、《中央车站》等都是吸收了美国资金和别国主创人员(导演、编剧、演员)的电影。

影视:奥斯卡的荣光 圣丹斯的悲哀0

圣丹斯电影节是这种跨洋交易的一个前沿阵地。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日舞)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独立电影节之一,每年1月它会展映来自各国的上百部电影。各大公司都会来此观察与挑选(电影和人才),为某部影片做发行,以及拿出几百万美金来支持某个导演或某个剧本。

然而今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至少有4部由大公司投资的低成本电影,谢绝了圣丹斯的邀请,不参加其展映。事实上,在派拉蒙这样的大公司(4部影片中它占了3部)眼中,把一部可能卖俏的电影拿到圣丹斯展映(虽然它可能缘自圣丹斯),是太不值得的事情。通过商业宣传可收回票房的电影,为什么要拿给那些看重艺术的评委们来冒险呢?创意与人员来自独立电影节,但成品却必须为主流商业市场生产。

“我的工作是挑出富有创造性和代表性的独立电影。但许多影片与市场(大公司)挂钩把事情搞复杂了。”乔弗瑞·吉丹斯的主办人说,“不过,这不会改变我们的宗旨。”

回到奥斯卡吧——3月21日的好莱坞之夜属于全世界。奥斯卡颁奖礼像一个巨大、欢乐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众多衣着光鲜的酷男靓女集于此地,上台作冗长的、感动自己的发言,其实只是为了给电视机前的10亿观众看。正如奥斯卡奖本身对于票房的意义(一部电影在获提名后,便可以印着奥斯卡的标签轻松飞往世界各地的影院),这个奖项的颁发越来越隆重和影响越来越国际化,只是为了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去看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