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惟利是图,惟乐是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芳)
闹钟炸响,才6点半。又是星期一。洗漱,给小孩穿衣,让他吃好,送去幼儿园。挤车或驾车来到单位,刚好9点。文件送到,电话打来,又一轮朝九晚五。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你也似乎越做越快,可老板的脸怎么好像越来越长?
本世纪初预言家说,百年以后高度发达的科技肯定能把人从工作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呢,很可能周遭你我皆是上述镜头中的主人公。
“心中无领”
去年4月,美国两本畅销书让上班族大开眼界。第一本《死前一定要破产》(Die Broke),第二本《活着一定要有钱》(Live Rich),作者斯蒂芬·波仑是多家大公司财经顾问兼多所名校名誉教授,对平民百姓的理财问题颇有研究,经常办讲座、开专栏。
这两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劳资观念:工作从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的追求,视工作与生活为一体是一种危险的心态。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不管你的衣领是什么颜色,你要做到”心中无领”,自认为与雇主两不相欠,尽心尽力干活的同时确信自己不赔本——如果赔了,立即另谋高就。
波仑给读者四大工作原则:
辞职不是离开职位,而是“思想上同雇主分开”,“像没有工作那样行事。”
把信用卡烧掉,手头没钱就别贷款满足购买欲。
退休以后安享晚年,过理想的生活,那是经济衰退时期老板撵人的伎俩,千万别上当,活一天就要挣一天的钱。
挣钱为的是消费,死前有一分钱没花出去,就是一分钱的浪费,所以要变成穷光蛋再死。
到底怎样挣钱,波仑也有四句格言:
相信挣钱。大多数人以为工作不光是为了挣钱,下个月领工资的时候,你再想想看。
别等着爬,跳!情况一有变化,就大胆跳槽。
迟早要冒险。21世纪的成功者必须富有挑战精神。
惟利是图。你是自由人,不对任何公司、老板负责。一有更好的机会,赶紧扑上去。
在波仑看来,体育经纪人是上述观念的最佳体现: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跟任何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合作关系都是暂时的,更好的合作对象迟早会出现,他们不断见异思迁,不断赚钱。
还有这么多钱没花太可惜了……
“辞职吧”
不知是波仑将初露端倪的流行观念明说了出来,还是年轻读者深受他的启发,去年年底,美国一家营销管理刊物《可靠的伙伴》在封面登出了引人注目的大字标题——“辞职吧!”《财富》杂志也报道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白领人员,“他们没有忠诚,没有共同命运,没有利害关系的协调一致,没有对‘公司有利就对我们有利’的信念”,就像波仑描述的那样,他们“辞职”了。
许多人批评波仑和他的追随者是“自私自利的工作狂”。更多的读者怀疑实践这种自私的可能性。有位读者在网上书店Amazon.com评这两部书说:“听从波仑的建议就意味着终生劳碌,永不安宁。现在惟利是图不保证将来衣食不愁,就算成了亿万富翁,谁又真的每天看山水叹世界,还不是一样工作。如果从现在起就放弃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同时又决心把一个又一个没意思的活一直干到70岁,就为了挣钱,人生多不值啊?”
怎样让工作既挣钱又有意思,一直是困扰现代人的大问题。今年年初美国有项调查发现,88%的美国人认为他们投在工作上的时间增加了,68%抱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工作。最令人沮丧的是,80%的人回答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他们从事的工作还是“没什么意思”。
从词源分析,工业革命后的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隐含“别指望我有意思”的意思。最早用来表达工作之意的英语词“job”,原指不体面的勾当,18世纪英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认为背井离乡去干拿工钱的活儿很不体面,故贬称自己的工作为“job”。说英语的人至今仍注意避免使用“job”,他们爱用等级略高的“occupadtion”或者“career”表达工作之意。其实这两个词前者原意是被占领、被俘获的状态,法国人将它大写了专指德占领时期,每周40小时也是“occupation”,岂不悲哀?后者在19世纪只有赛跑和全速进行的意思,如今指称职场搏杀和仕途争斗倒也不失本意。
人们每天剥离出连续若干个小时,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里做一个零部件,少数人爱上了他的职业,大多数人只是被动的管理者和更加被动的被管理者,工作“没什么意思”的心态如此普遍,更显出解决的急迫。
“体味乐趣”
在网上书店Amazon.com以“work”和“fun”为关键字查找,仅以“101种(还有301种和1001种)体味工作乐趣的小窍门”为题的图书就有近千本。《未来学家》2月号以“怎样让工作有意思”做了专题报道。文章开头写道:“如今的职员已无法忍受专制的、非人的环境。他们需要将工作的意义与生活的意义融为一体。他们渴望目标明确的整体,并在其中感受自身价值,而不是被当成蜂群中的一只工蜂,随时面临替换。”
斯蒂芬·波仑“惟利是图”的极端路线认定人工作时就是挣钱机器,乐趣二字免谈,干脆就当自己是一只工蜂,随时替换蜂群。或许这也是超越工作烦恼的新思路,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们更看重工作内在的乐趣,而不是物质报酬。普林斯顿大学最近抽样调查了1600人,要他们说出决定工作选择最重要的因素,52%选择了成就感和责任感,42%选择了得到认可,选择收入合理的只有39%。
今年3月,作家安德鲁·金布雷尔给号称“美国最棒的非主流媒体”的《UTNE》杂志写文章谈论工作的利与乐,他写道,“别让自己被工资勒索!别让自己被购买欲勒索!实际上你并不需要那些奢侈品。找一个让你身心投入的工作,如果你像是听到上帝的召唤一样,即便没有收入也不得不从事它,那你的乐趣和利益就都在里面了。”
“敞领族”的烦恼
在家上班的潮流日盛,潮流中人不用去办公场所谈事儿,所以一般不穿衬衣,故名“敞领”。据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调查,美国约有5200万人(约占就业人数的40%)要么把办事处设在家里给自己干活,要么在家里借电脑等通讯设备联络,为公司工作,要么利用工余时间在家工作赚外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36000名在家上班的职员,IBM、摩托罗拉公司,甚至联邦政府也纷纷仿效。有对名为爱德华兹的夫妇著书写道,到本世纪终了时,美国会有半数人在家工作,加入“敞领族”的行列。
在家上班有利也有弊,好处是自由、工作时间有弹性、省得来回奔波、穿着睡衣睡裤也能工作;可是不管在哪里工作,活儿总归还是那些活儿,在家少了团队参与,无法每天与人交往,那种寂寞并不一定好过公司里的束缚。再说,在家工作也不是没有章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地区经理苏珊在家工作,以便照顾她的两个孩子,她的经验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你在工作,必须维持像样的工作环境。跟他们约法三章,除非谁流血了或者哪里冒烟了,否则不许进来找你。”对孩子来说,真不知妈妈在家上班这样“严酷”,比在公司上班早出晚归好了多少。
现代通讯对私人生活的入侵有时比章程还强硬。美国《读者文摘》介绍了汤姆·利特曼的经验。他在家为公司设计网站,“因为机器一直开着,一天24小时随时可能有人找,我必须抑制冲动,不在自己规定的‘业余时间’工作,不在凌晨3点下楼去看电子信箱”。
当敞领族逃出公司,在家伸着懒腰享受不穿衬衣的自由,他们有没有想到盘踞在电脑里的工作实际上已经侵入原先与工作并不相干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