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记:您为什么接拍《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个大型的公益广告?

顾:拍这个广告主要是因为被它的主题所吸引。科技、教育的进步对一个国家的富强,对社会的进步,对生存环境的改善,都会有有益的影响。

记:拍40条是否有点多,主题和形式上会不会难免有重复?

顾:基本创意只有一个,但我们拍了很多条。因为想用一种纪实的方法去表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通过这些人的故事、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去传达“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个概念。材料挺多,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再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拍摄对象。尽管如此还是有好几条在拍完后放弃了。

记:选择拍摄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顾:我们要选择既有鲜明个性,有强烈情感,又具有共性的人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和环境的影子。花这么大的成本去拍摄,就是想在1分钟内再现一个有气息的、活生生的人,甚至是有缺点的人,但这肯定是一个可爱的、有魅力的人。当你喜欢这些人的时候,你就潜移默化地确认了这些观念。

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0

顾长卫:摄影师。主要作品有电影《孩子王》、《红高梁》、《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记:什么是你认为的魅力?

顾:他要有性格,有丰富的、特别的经验,能让我们感动;他的经验、感受、审美应该是今天的一种潮流,会影响许多人。他有魅力你就越拍越有意思,而不仅仅是做一件事情。

比如拍25岁的“女兔王”王玉梅时,她的手提电话突然响了,她就自顾去接电话,我们把这个也拍了下来,原样放到成片中。我们的想法就是把人物塑造起来,把他偶然流露的特点抓住。王玉梅打电话的情景,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让人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因为它会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视野里,人会觉得更生动。张艺谋讲偷书的细节,我们也刻意保留了,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反正这些书堆在那里也是等着被烧掉,他敢去偷书就表现出了他的性格。

记:广告的形式和要求与你所采用的纪实方法是不是有冲突?

顾:广告一般讲究形式感、唯美,要加强节奏、渲染气氛,但如果广告都这样做也就没意思了。这个设计——肖像式地近距离去拍不同的人物,它(真人真事)能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魅力。最初我们还试图让采访对象直视着镜头,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听了你的问题,却正冲着镜头说,于是就放弃了。

记:有人在看过广告后说,其中的人物,没文化的比有文化的要更招人喜欢一些,你怎么看?

顾:每一个人物我都挺喜欢。像一个大家庭,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脾气,都挺可爱。也有自己偏爱的几个,但我想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偏爱的观念和几个人物。

记:能讲一下你拍这套广告的体会吗?

顾:每一分钟都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故事片。做的时候我很尊重每一位人物,用心,用自己的情感去做。拍的人物原本已经魅力十足,当你和他们打交道时,你会被他们所影响,小心翼翼地把尽量多的最精彩的东西放到片子里。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我想在这个金钱看起来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有一些东西是比金钱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被人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