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改革的前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子峡)
记者:您能否具体谈一谈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步骤?目前进行到哪一步了? 白春礼: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步骤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1998年~2000年),启动12项试点工作;第二阶段是全面推动阶段(2001年~2005年),基本完成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中我院部分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形成我国国家科研机构新体制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约要完成80个左右研究所为单位的研究基地;第三阶段是优化完善阶段(2006年~2010年),优化、完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我院部分及运行机制,大幅度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科学院部分的总体目标。目前,首批12个试点中的大连化物所、联想集团和计算所的整体调整和改革、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理论物理所等已开始启动。南京地质与古生物所、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等将陆续启动。创新试点的启动必须要明确创新科技目标,加大改革力度,改革内部体制和机制,精干队伍,切实作好分流工作,提出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方案。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你们研究方向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将会有很大的力度,这点您能否具体谈谈?
白春礼:从研究方向上,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定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我们希望经过若干年努力,基础研究应做出具有获诺贝尔奖水平的工作,使我国的科研达到和国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水平;在用人机制上,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具体做法是:实施创新试点工作的前三年稳定支持试点单位的科研人员1万人,全院转岗分流1万人,新退休安置1万人。到2010年稳定支持3万人,分流转岗3万人,退休安置3万人。在机制上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如现在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由原来的4个所组成,原有研究员166人,试点只设80个左右的研究员岗位,其中20个岗位是留给以后对外吸引人才的。这样一来,就有100多名研究员不能进入创新试点。而试点所设的这些岗位的入选者也不是永久的,每年的淘汰率为5%,我们每隔4年检查考核一次,连续3年成绩优秀者将永远聘任。
记者:众所周知,你们院的科研人员都是国家宝贵的知识人才,现在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重寻出路,是否会造成人才的一种浪费?
白春礼:我认为如果是人才,应会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从事基础研究的可竞争再上岗,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可更多承担一些在地方、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担,将自己的知识与市场挂起钩来,在发展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这样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记者:请问这次重新聘用研究员的录用标准是什么?据我所知,有人对这次数学所的人员聘用工作表示不满,认为在录用过程中发生了人才聘用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是草率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白春礼:我们对人员的录用程序是先由试点单位制定出一个方案,一般根据录用人员以往的工作业绩,在SCI和本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出席本领域国际大型会议的情况,承担研究项目在近几年获国家奖励情况,在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如何瞄准国际前沿的考虑等因素进行综合评议。像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人员的聘用是经过四个所的初评小组与各所所有研究员,按照严格的录用标准的综合评选,产生出90名候选人。然后经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筹备组根据候选人的相关材料,进行评议和无记名投票,以得票数超过2/3者为获得通过,遴选了首批60位研究员。我认为他们的评选是认真、严格负责的。许多没有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也具有很好的水平,现在由于创新基地有更严格的要求以及年龄等原因,未能入选。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研究工作与水平,保持他们的待遇和经费存量不变,继续鼓励与支持他们的研究,在可能的条件下也适当改善其工作条件与生活待遇。
记者:据了解,这次知识创新工程还将吸引300名海外华人科学家回来,但国内目前的科研条件和待遇可能会使其增加难度,你们打算如何化解这些难度,从而吸引到有较高水平的优秀科学家回国?
白春礼:这次我们有一些措施,比如通过公开招聘吸引回国的优秀人才,每人可获得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配备实验室和助手;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住房补贴费等。当然,国内的条件和国外有明显的差距,但是我国的科技事业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历史阶段。“文革”前的大学生将陆续退休,而十年浩劫又造成科技人才的断层,这一状况急需年轻人才尽快填补,因此这一时期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才华的机遇。大多数科学家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实现自身价值,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正是要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营造出适于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的科研氛围。我想,这会是许多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回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