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种颜色多不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2000种颜色多不多?0

“好色”刺激了技术更新

《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杂志主编梁勇先生对不断追求新色彩的趋势持肯定态度:“尽管纺织品有1700多种颜色已经很多了,但和自然界无穷的色彩相比,潘东的色彩体系中仍有缺失。理论上,颜色是无穷的。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色彩发展的速度,一些特殊效果的颜色得以应用在纺织、印刷、建筑等领域,例如颜色混合和物体叠映产生的变色效果。

“人在视觉上也永远追求‘新的’。目前,在国际印刷和塑料制造行业应用的颜色有40000种;纺织业应用的颜色已达1700多种——这其中有些颜色是以往从未用过的自然色。中国纺织业常用的颜色只有200~300种。中国消费者显然已经对这两者的差异印象深刻。”

梁先生以及另一位采访对象——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刘元风先生都提到了生活方式和颜色的关系:经济强国的文化输出,网络和电视等传媒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些都促使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随之改变。每个民族对颜色都有传统的偏好,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人们对颜色的爱好更宽泛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咖啡色系列,那原是“西方色彩”。过去,人们通常选用深色作为秋冬季色彩,选用明亮色作为春夏季色彩。如今,在服装业以及其他工业设计制造领域,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更加富有创造性,深浅色的对比、层出不穷的中间色和原色相配常常带有夸张意味的用色恰恰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新”的追求。这反过来也坚定了专业设计人员开发新颜色的决心,并为这一行业展现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前景。

潘东公司已经证明了色彩能带来大买卖。这家专门生产和经营“颜色”的公司从商业角度提供色彩预测、出色卡并对色彩新配方做解释,自60年代初成立以来,它已经逐步成为色彩领域中商业运作最成功的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在绘画、纺织、服装、建筑、家具、工业设计等行业中有1000多种潘东公司的授权产品。每年,这些产品的产值超过100亿美元。

人们对新色彩无止境的渴望在客观上促进了很多领域的行业竞争和技术升级。正在成为家庭消费品的喷墨打印机是又一个例子。

美国惠普公司消费产品销售部的刘小钢先生介绍:“尽管现在最高的分辨率已经达到1400DPI(Dot Per Inch,打印机在每平方英寸里打出的点数),但事实上,分辨率超过600DPI,人的眼睛根本分辨不出画面是否更清晰了。我们通过‘墨点’并置(而不是相互混合)‘创造’出大量的中间色,比如将蓝色和黄色并置在一起,利用眼睛的错觉形成绿色。自然界的颜色不可能都被制造出来,但可以努力接近。惠普喷墨打印机的色阶增强技术是让墨滴尽可能‘最小’,每个点上可以并置多达16个墨滴,每个墨滴有4种从浅到深的色阶,经过排列组合,产生无数种色彩效果。”这种创造颜色的技术让人联想起“印象派”绘画——那些相对独立的色彩和笔触在远看时形成了丰富、微妙的色彩效果。这样的联想让刘先生很兴奋:“在色彩方面人眼也可能是有极限的,你说不出两种‘红’真正的差别,但你能感觉谁更‘顺眼’。技术应该追求饱含感情的色彩。”

消费色彩——一种新游戏

这种追求同样激活了彩妆的制造业和消费。《欧洲市场监控》杂志近日报道,至2001年,全世界彩色化妆品的销量将比1997年增加26.5%,市场价值将从原来的260亿美元增至328.95亿美元。北美是世界最大的彩色化妆品市场,占总销售量的40%,亚太和西欧市场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羽西”化妆品的中国市场策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并初步得到修改的。这一品牌的消费者一定没有忘记,1992年,在该品牌投放市场之初,它的口号是:“专为亚洲女性设计,切合中国妇女的特点普及美。”在站稳中国市场后,它开始号召中国的女性“与世界同步,感受时尚风采”。在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化妆品企业之一的科蒂(COTY)公司买下英国化妆品老牌子Rimmel之后,与科蒂公司合资的羽西公司用Rimmel这个“老瓶子”(创建于19世纪下半叶),装上“新一代的色彩”的酒投入中国市场。用惯了“羽西”棕色系化妆品的消费者在这个新的彩妆系列面前可能会目瞪口呆——“双色眼影”有十种颜色组合;口红有两类,一类有30种颜色,另一类有21种颜色;指甲油有25种颜色……新系列没有放弃令“羽西”大获成功的棕色系,但其他“出位”的色彩则暗示:如果你还不是那么老,就请勇敢地把银色、兰色、白色、灰色涂在嘴唇和手指甲上吧!

《欧洲市场监控》杂志公布的另一份调查报告还显示,1993年至1997年,全球美发护发产品的销量的增幅达24%。这一市场正呈现两大趋势——染发用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定型喷剂不再像昔日那么受青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声称要“追求自然”;有趣的是,声称“喜欢自然”的人们对染发剂却偏爱有加。

“漂染”、“挑染”终于如商家所愿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语汇。在德国的“威娜彤”、法国的“欧莱雅”、美国的“伊卡璐”接连在头发上大捞一把之时,另一个“领地”也空前地繁荣。目前尚没有“羽西”指甲油的销售数字,但可以肯定,“羽西”在指甲油的颜色上大做文章是会有所得的。

几年前,好莱坞女演员乌玛·舒曼在电影《黑色追击令》中涂了一种触目惊心的黑红色指甲油,对于这种背离常规、颜色怪诞的指甲油,很多观众的感受是:“好可怕!好像双手被门或抽屉夹得淤了血。”没多久,这些保守人士的眼睛“适应了”——自Hard Candy品牌率先在全球掀起一股“彩色指甲油风潮”以来,所有主流、非主流的化妆品牌都竞相推出“刺激色彩”的指甲油。I.Michee的“善变指甲油”可随阳光中的紫外线产生微妙的色差,阳光越强变色越明显。Maybellin的“梦幻指甲油”可单层涂抹也可重叠涂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颜色。“重叠配色”、“分区配色”都是在培养你的色彩敏锐度。在红橙黄绿蓝靛紫甚至黑色、白色都在指甲上亮相之后,色彩开始和质感进行排列组合,在珍珠光泽、金属光泽成为普遍的色泽之后,冰和岩石的质感被复制到指甲油上,你能想到的颜色和质感都变成指甲油了。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色彩游戏的行列。一些女性眉飞色舞地描述她们的“游戏”。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的白领丽人吴继颖说她第一次尝试乌玛·舒曼式的“黑”指甲油后立刻招来不同的反应:“有以夸张的表情予以坚决否定的;有惊呼‘原来你这么前卫!’的;也有少数派仔细端详我的手之后首肯。”吴得意地说,“我玩色彩游戏的兴趣越来越浓。最有趣的一次是我们公司的美国大老板来华,到我们北京分公司视察的时候,他在我身后站住,就在我的10个指头飞快地在电脑键盘上敲击的时候,这个60岁的老头惊呼:‘10个手指甲的颜色都不一样!’”“他因此给你加薪了还是把你开除了?”记者打趣道。“他只是跟我握了一下手。我相信他记住我了——因为公司里的情况只有我的指甲在他意料之外。”

尽管眼皮已经打架,她们仍不得不呆坐在电视机前挥舞双手,盼望着手上的指甲油快点干——这已是过去的家庭幽默。Maybelline新推出的专利产品“快捷指甲油”一分钟可以干透。而Lancome的“糖衣指甲油”可以像贴纸一样轻松贴换。商业上的“善解人意”的新技术让流行游戏变得更轻松。消费颜色节奏变得更快。

颜色,精神?物质?

色彩具有很高的情感、情绪内涵。爱玩色彩游戏的时尚中人通常会这样解释他们的嗜好:“没什么理由,只是想体会一下色彩带来的乐趣。”当新推出的化妆品以“彩妆于深厚内涵之中尽情挥洒现代女性的活力激情”为广告语;当一些色彩专家在指导人们怎么穿衣服怎么化妆之后建议使用一些品牌;当杨青青在报刊上开专栏,把一年的12个月与12种花、12个色系的若干种化妆品联系在一起,用这些解读姑娘们的花季,颜色不那么简单了。

刚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现任顺美时装公司设计师的栗进小姐有高论:“这里含有极高的商业色彩。当商业、服务业只给你提供一种选择,你一定不满。如果你只需要两种选择,一家公司刚好能满足你,另一家公司提供20种选择,虽然你还是只要其中的两种,但你一定会对后者更满意。商家对人们的心理需求把握很准——知道这种需求远远大于真正的‘需要’。潘东公司虽不是流行色的发布机构,但鉴于它在商业上的权威地位,相关行业都默许它推出的色卡成为一种‘标准’。或许新开发的颜色根本不会被应用,但作为一家大公司,在一个特别的时段,如果不作出超常的‘大动作’,它的客户和消费者就会怀疑它的权威性,2000年无疑是个大机会。

“流行很容易走向它的对立面——在服装的流行色一片灰暗时,具有商业敏感的人总会找到‘亮点’作为突破,可能是化妆品也可能是别的。看明白这一点并不难,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现在真是个问题——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文字、声音还包括色彩……如果大家都不那么清楚,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要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做重复的或者没有意义的研究、制造、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