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市场还是计划的胜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坤)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而来自这一潮流的一批数字却使人们怀疑:全球化,这一以自由资本主义标榜自己的潮流还是不是自由竞争原则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比如说,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企业的销售总额相当于全世界生产总值的28%,而这200家大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1880万人,还不到全世界总就业人口的1%。三菱商事的年销售总额比印度尼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还高,而作为世界第4的人口大国,印尼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举世皆知的另一个事例则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微软”只有2万余员工,比尔·盖茨的财产早就超过了孟加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世界前100家大型企业中,51家是跨国界展开业务的,仅有49家是以各国国内为主要经营对象的。

在美国,5%的家庭持有77%的股票,从全球规模看,公司持有人的数量恐怕还不足世界人口的1%。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当少数人、极少一部分公司控制着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财富时,有理由认为,这种权力集中否定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虽然企业的外部被冠之以市场经济,但企业内部的运营却绝非凭借市场化原则。企业经营者制定并实行中央集权计划,以便扩大收益,增加本人和股东的红利。依为经营负责人的董事长,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权力交给部下,也可以轻易收回。这种美国式的经营方式也随全球化扩展到欧洲、日本以及全球各地。在企业中,董事长的权力如同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无所不管,无所不能。

当每一个控制经济的命脉部门和企业都如此行事,市场经济岂不名存实亡?

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财产的生产和服务费用全部被生产者在内部消化,并从产品成本上反映出来。但是,全球化资本主义把这种体制下经济活动带来的利益划为经营者和股东阶层的私有财产的同时,却把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全球化企业的逻辑是它们为政府提供了就业机会,政府理所当然应该给它们提供补助金,实行免税措施。它们认为多数工人甘愿忍受低于维持生存水平的工资也是理所当然的。大企业还希望,地区、社会应该承担因企业排放废弃物而造成的经济上和健康上损害的费用。

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前提是市场规则,它要求控制大企业的发展并限制其权力增大,促进企业归地方、社会所有,费用由企业内部解决。但人类在世纪末所看到的事实却是,现存的和正在谈判的国际协定和国际机构无视这些必要的规则,而是站在全球企业化的立场,监督民主选举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求政府放宽对大企业的限制和课税。这些大企业虽把市场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却巧妙地逃避了市场规则。

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片繁荣,大公司的盈利额呈现40年来的最好水平,股价不断刷新纪录;自1979年来,美国生产率上升了24%。但同一时期,无论世界范围,还是发达国家内部,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的差距都在扩大。显然,资本主义的胜利与其归结为市场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央集权式计划经济下一小撮人的胜利。 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