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特洛伊之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舒善)

重解特洛伊之谜0

荷马史诗记叙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的故事流传数千年,但世人长期认为特洛伊城是虚构的,直至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于1870年至1890年在今日土耳其西北的希沙立克发掘特洛伊遗址获得成功后,此城的真实存在才得以确认。经过100多年的发掘,时至20世纪90年代初,被谢里曼找到的特洛伊遗址还只不过像“渔村”那么大。原因是谢里曼仅仅是在特洛伊的城中之城——座落在城中一处高地上的王宫堡垒内进行发掘,此处是历代国王的住地,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而后,由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夫曼(Manfred Korfmann)率领的考古队在90年代所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使特洛伊的城区重见天日。发掘表明,特洛伊不仅是古代守卫小亚细亚的军事要塞,而且是古代贯通地中海和黑海的交通枢纽和繁华的商业城市,面积至少有30平方公里,由于至今尚未找到城墙的遗址,城区的规模肯定还要扩大。显然,有关特洛伊的历史正有待改写。理由非此一端。和重新发掘特洛伊关系更为密切的是1992年考古学家粲格尔(Eberhard Zangger)提出的新假说:特洛伊就是亚特兰蒂斯(Atlantis)。这在考古界曾引起轩然大波。在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Atlantis的是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他在晚期《对话集》的《蒂迈欧篇》和《克力锡亚斯篇》中都谈论过它,但这两篇对话主要是柏拉图发表自己对宇宙和自然科学的见解,Atlantis只是断断续续的夹叙,全部内容约占20页。他说,那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有青铜武器、战车、公共温泉浴场,岛上肥沃的土地给人们以“食物和圣油”,地下蕴藏着铜和银矿,历代国王坐在海神波塞顿神庙旁让人放出公牛的血并进行审判。老百姓可以去“跑马场”享受着“不义之财带来的奢华生活”,那里的宫殿围墙在太阳下金光闪烁,货船满载着香料、陶器和贵重的矿石,穿过有屋顶的运河来来往往,可是在11500年以前,这个岛屿在“倒霉的一天”突然沉没于淤泥。

重解特洛伊之谜1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记载亚特兰蒂斯的第一人

在远古的史前时代,埃及的祭司们把有关Atlantis的报道用象形文字镌刻在埃及古城塞伊斯的战争和织布女神尼斯的主神殿内的石柱上。公元前560年前后,曾任雅典执政官的梭伦游历埃及,他和塞伊斯的一名祭师共同把这篇文本译成希腊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梭伦不懂石柱上的地理术语和地名,柏拉图说:“因此他按照专有名词的意思进行研究,设法重新掌握文本的内容,并把它译成希腊文。”公元前360年,柏拉图在自己的对话集《克力锡亚斯篇》中就是依据梭伦的译本。60年以后,柏拉图学院的一位名叫克兰托尔(Krantor von Soloi)的成员于公元前300年亲自到塞伊斯去核实柏拉图的说法,他报告说,在“尼斯神庙”竖立着几根刻有Atlantis文本的“石柱”。自此以后2000多年间,世人寻找Atlantis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勘探过的地方超过50多处,北至冰岛,南至马达加斯加,东至斯里兰卡,西至巴哈马。但从未找到任何踪迹。1984年,苏联两艘考察船“维契斯号”和“利夫特号”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底安培山进行勘探,也毫无结果。因此,围绕Atlantis的真实存在与否,始终有两派的激烈争论。有人怀疑,有人相信。德国图宾根的古代语言学家查莱萨克(Thomas Szlezák)说:“虚构Atlantis是柏拉图最具天才的举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以此成功地压倒了荷马。”但是也有著名的思想家认为柏拉图的说法是可靠的,其中包括达尔文和亚历山大·冯·洪堡。许多持肯定态度的专家认为,Atlantis不大可能出自柏拉图的虚构,因为这位哲学老人崇尚理念,偏爱数学,讲究真实,他讨厌诗人们云山雾罩的言词,就连他本人有时也对梭伦的译本感到困惑,按照梭伦的说法,Atlantis城前的平原有540平方公里,并且有围墙环绕,柏拉图说,这“难以置信”,但他随后又想到自己编年史家的责任,他说,“我不得不按照我所听到的说”。于是,这些专家们以自己的解读方式把问题归结为梭伦的译文有毛病,他在翻译时误解了埃及神庙里的原文。尤其是他不明白埃及祭师们的地理名词,从而把地点错误地挪到了大西洋,而原文可能指的是黑海;译文中所说的直布罗陀海峡,在原文中可能说的是达达尼尔海峡。译文中的“岛屿”一词在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中的相应词原本只有“海岸、沙滩”的词义。古代埃及人不会确切区分爱琴海、小亚细亚和希腊本土。凡是埃及北边的人,他们都一概说“居住在巨大绿林之中的岛屿上”。更关键的是,柏拉图说Atlantis湮没的日期是在“9000年以前”,这也可能是古代埃及历法造成的误解。古代埃及的祭师们常常把太阳年的轮转和月亮一缺一圆的周期混为一谈。如果所谓的9000年实际上是指月球转了9000圈,那么就得除以12.37。结果是:Atlantis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才湮没。这正是青铜时代末期。传说中的Atlantis有三桨船、没有座位的两驾马战车、标枪——这一切正好和青铜时代末期的地中海文化合拍。

重解特洛伊之谜2

根据粲格尔的假说:特洛伊=亚特兰蒂斯

20世纪70年代,考古界曾认为,谜一般的Atlantis很可能就是爱琴海南部锡拉群岛的桑托林。3次国际会议都赞同这一假说。在桑托林岛的中央有一个很大很深的火山口,有若干记载声称,公元前1450年前后,火山把岛上的一切化为灰烬。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浪高达300米,咆哮奔腾直至克里特岛,把全部米诺斯文化席卷而去,葬入海底。有人揣测,这场灾难可能就是柏拉图叙述Atlantis末日的背景。但更新的研究表明,桑托林的破火山口早在远古的史前时代就已崩坍。青铜时代的喷发只不过是不到20立方米的灰烬的余喘。这一假说从此束之高阁,从而使粲格尔的理论受到更大的重视,认为它是目前寻找Atlantis遗址的唯一正确建议。粲格尔指出Atlantis的传说和特洛伊史诗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诸如,柏拉图的Atlantis拥有“1200艘船只”而成为航海强国,荷马的特洛伊舰队有战船1186艘;在Atlantis吹来的是强劲的北风,这正是特洛伊附近黑海入口处狂风巨浪的风势特征;在Atlantis有一处温泉和一处冷泉,在特洛伊有两口井,一口涌出的蒸气“烫得像火焰”,一口“冷得像冰雹”。诚然,以上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偶然的巧合。但令人瞩目的是,Atlantis故事的整个情节几乎和围绕特洛伊的真实历史一致。两者都反映了公元前1200年前后发生在地中海一带的一场海盗式战乱。当时,地中海东边的两个强盛国家埃及和西台王国不时遭到神秘的航海部族的袭击。根据楔形文字的新文物,入侵者主要来自爱琴海上两个海盗国——达内亚(Danaia)和阿依雅瓦(Ahhijawa)。安纳托利亚西部的若干城邦也参加了抢掠活动,其中包括特洛伊。这场持续了近30年的抢劫杀戮把地中海地区的辽阔土地变成一片荒芜。整个爱琴海文化倒退数千年。在这场浩劫中,唯有埃及幸免于难。公元前1180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成功地击败了北方异族的水陆联合进攻。祭师们把有关这次胜利的报道用象形文字镌刻在埃及古城底比斯的梅特涅哈布神庙里。埃及成了公元前13世纪以前地中海文化的记录者。有关地中海周围其他国家的兴衰和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只能到埃及的文献中去寻找佐证,因为那些国家自己的文字记载早已荡然无存。迄今,有些学者之所以对Atlantis的真实存在持否定态度,是因为他们怀疑柏拉图描述的Atlantis是臆想中的人间仙境,而当时的历史还不可能产生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持肯定态度的学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了全面的论证。在柏拉图的笔下,Atlantis全岛都靠人工灌溉,那里有可以航行的环形运河(见插图)和人工湖。为了供应人工港的淡水,所有河流都改道。这一切曾被人们视为美妙的幻想。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一切不是不可能的。德国不伦瑞克大学莱希特魏斯(Leichtwei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指出,古代地中海以东的国家在水井、港口和大型水利工程方面的规模和水平都已超过Atlantis中的描述。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法老美尼斯就在尼罗河旁用白方石筑起一道长400米的堤坝,迫使尼罗河改道流向孟菲斯城的南边,“工程之奇巧宏大,令人瞠目”。古代小亚细亚东部一个王国的居民像鼹鼠似的在岩石底下开凿水渠,以便把远方的地下水引来,若干处地段的隧道有人那么高,长达90公里,迷宫似的水渠网全长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重解特洛伊之谜3

德国联邦地理科学和原料研究院正在部署勘探亚特兰蒂斯行动。(左起)魏德尔特、粲格尔、森皮尔、库恩克、后勤主管雷利

无论是在埃及、苏美尔、巴比伦尼亚还是迈锡尼,考古发掘者们处处可以遇到近乎童话般的巨大工程。它们建造的时间要比荷马和柏拉图所处的古典希腊时代早许多许多年。例如,早在埃及历史的“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8世纪)的几代法老就建造了100多米宽的运河,引来尼罗河的水,建起人造绿洲——史称法雍绿洲,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修建了巨大的水渠网,“相比之下,罗马人的水渠简直如同玩具”。粲格尔还在今日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古城派罗斯(Pylos)遗址前发现了建造于公元前15世纪的人工港池,“它是欧洲最古老的港口设施”,可疏浚污泥。根据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德国巴伐利亚水利研究院院长约·克瑙斯(Jost Knauss)建议说,我们应该重新解读柏拉图关于Atlantis的文本,“那里的港口设施不是不现实的,像这样的设施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德国水文专家加尔布莱希特(Garbrecht)在总结公元前13世纪以前青铜时代的发掘成果时说,“我们完全低估了史前时代。看来,当时的水利基础设施是1500年后的罗马人也未曾达到的。”同样,在有关Atlantis的报告中提到的冶金术也是可信的。柏拉图说,“Atlantis主神庙屋顶上的“雉堞闪烁着黄金的光辉”,周围的城墙是用金属制造的,好像“涂了一层金色的油”。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古代史专家R·比希勒(Reinhold Bichler)在1997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还说,“这纯粹是童话里的华丽场面”,但另一些专家现在下判断时却变得小心谨慎,因为青铜时代的人类在金属加工方面已具备迄今未详的技能。德国考古学家E·普施(Edgar Pusch)的一项发现可资证明。他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71年至前1209年)的王宫里找到180平方米的涂金地面。建筑师们把金粉和新鲜的石灰搅拌成膏状涂在地面上。这种技术既使地面显得金碧辉煌,同时花费也不过于昂贵。他说:“柏拉图所谓Atlantis的围墙金光闪闪,这和我们新近的发掘成果原则上是一致的。”在有关Atlantis的记载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细节现在也找到了答案。柏拉图说,那里的冶炼场“有一种火红色光泽的矿石,名叫Orichalkos,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它只是一个名字,从未见到过它。”德国考古冶金学教授E·佩尼卡(Ernst Pernicka)在把古代文献中所有关于Orichalkos的记载作了一番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合金——含锌的黄铜。他说,这种合金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首次制造成功,工艺较复杂:锌必须在特制的与空气隔绝的熔炉里和铜熔合。当时冶炼这种合金的著名产地是安台拉(Andeira),位于特洛伊东南80公里。而后这种工艺失传。柏拉图时代的希腊人不会制造这种合金。一直到公元纪年前后,罗马人才重新生产这种合金。

重解特洛伊之谜4

雅典政治家梭伦(公元前640年至前560年)

柏拉图是希腊人,因而在他的记载中Atlantis是一个海盗式的航海强国。它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山岩海岸的背后兴建起人工内港和环城运河,让“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熙熙攘攘往来,从而敛取大量财富,使那里的百姓享受着“不义之财带来的奢华生活”。当它的势力到达尼罗河畔时,“最初的雅典”站在埃及法老一边,共同把它击败。这样的描述和荷马史诗中有关特洛伊的传说如出一辙。

重解特洛伊之谜5

埃及古城塞伊斯神庙里的塑像,刻有象形文字

尽管粲格尔的等式:特洛伊=亚特兰蒂斯(Atlantis)目前并未得到考古界的公认,但他得到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原料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这家设在汉诺威的国家大型科研机构拥有800名研究人员——地球物理学家、矿物学家和矿山专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受德国联邦经济部的委托协助第三世界勘探矿藏。但在1999年该院将要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勘探地下宝藏”工程——《重建古代地理景观》计划,去寻找湮没的Atlantis。此项工程由该院的部主任、航空地球物理学家森皮尔(Klaus-Peter Sengpiel)领导,粲格尔出任项目主任。据森皮尔透露,这次Atlantis行动的目标是上耳其西北部恰纳卡莱市以西,届时将使用一架4吨重的直升飞机,机身下用50米长的钢缆悬吊一台鱼雷形状的电磁探测仪,在特洛伊遗址周围进行13公里×l4公里的面积扫描。粲格尔说,童话般的Atlantis巨大海港就埋藏这一带数米厚的冲积沙底下。森皮尔说,这台电磁探测仪目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能穿透150米深的地层,一旦地面下有海港设施,我们就会找到它。目前,该院已和安卡拉的有关当局取得联系,正在争取获得探测飞行的许可。按计划,1999年3月森皮尔和粲格尔将先去作预备性勘测,并同土耳其官方商谈,确定经费问题。如果一切顺利,今年9月一个5人小组将去希沙立克扎营,然后直升飞机每天作测绘飞行,在18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细致、反复的测量,所得数据由不伦瑞克科技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库恩克(Falko Kuhnke)和魏德尔特(Peter Weidelt)负责计算。

19世纪70至9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曾用骆驼作运载工具,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特洛伊的遗址,100多年后的今天,德国考古学家重返特洛伊,使用的是直升飞机、电磁探测仪和电脑,效率之高,不可同日而语,Atlantis究竟是怎样一个谜,不久便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