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妈妈,我不敢出去玩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勇)

深度报道:妈妈,我不敢出去玩儿0

童话里的“大灰狼”就在孩子身边

今年1月,福州市区二周内连续发生两起小学生在放学途中遭人绑架致死案,绑架者都是被害学生的亲戚。1月5日中午,福州小柳小学四年级11岁学生方明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其表舅许榕波用自行车载走,然后骗到闽江边砸死并被抛尸江中,当晚方家收到索要5万元人民币的字条。许榕波被抓后说:“由于绑架别人的孩子太难,就对熟悉的表外甥下手。”事隔一周,1月12日傍晚,福州水涧小学三年级10岁女学生阎秀娇在与同学一同回家途中,被其想勒索钱财的表哥李欢以其父遭车祸为借口骗走,并被李欢的同伙杨文炳用钢丝勒死。这两起绑架事件构成福州市浓重的恐怖气氛。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到学校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骤然增多,老师也告诫学生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在外玩耍,特别要注意除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外,不要跟其他人走。

针对孩子的犯罪,真是防不胜防。去年9月,广东人林培青写了一份“绝命书”,说要向社会报复,报复的方式就是要杀100个孩子。9月14日早晨7点55分,他持刀闯入四川合江县人民小学,共砍伤23个孩子,其中9人重伤,14人轻伤,最小的孩子5岁,最大的才12岁。这项罪恶的计划始于1992年,1995年他曾来到北京想实施他的罪恶计划,但未能得逞。在被捕后法庭审讯时,他说:“大人一刀不容易砍死,懒得用力。”

“‘大灰狼’不仅在童话里存在,它也在孩子的身边,随时会出来‘吃’孩子。”针对最近频频发生的在孩子们身边的犯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佟欣分析说,孩子受年龄决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弱点,体弱反抗力差,社会经验少好骗,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认识带有很强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据有关权威机构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胆小,遇事就怕,而一怕就丧失了反抗能力。

“现在我们正面临第五次犯罪高潮,势头很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合理现象,促使无处宣泄情绪的人通过犯罪来报复社会,而孩子是首选牺牲品。”中国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世棣分析说,“因为犯罪分子会权衡利弊,既要达到目的又想付出最少代价。他们在作案时心里是非常胆怯的,知道如果选择的作案对象具备强而有力的反抗能力,就有当场被抓或在对方正当防卫下付出性命的危险,那么年幼无知反抗能力弱的孩子就自然成为下手对象,既容易达到目的,风险又小。”

“就是这样,在正常人看来残忍的行为,在想犯罪的人眼里却是再合理不过的。无法避免,可能还会增长。”李世棣有些无奈地说,社会保护工作又存在脱节的情况,下午4点小学生放学与晚上中学生下晚自习后,老师与家长之间就存在空档,巡警又不会无处不在。出事后,家长又会怕孩子遭报复而不敢报案,少女怕丑而不敢说。犯罪分子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公安机关和法律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只能‘料理后事’。”

“很遗憾,我国目前还缺乏针对青少年实施犯罪的问题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青少年被侵害的统计数字以供分析,以便找到好的保护青少年安全的措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翔说,“但是青少年的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一下就会使人对社会失去安全感。”

用“锁住”的安全对抗“大灰狼”

怎样保证孩子的安全?绝大多数家长选择的是接送和用防盗门关起来。

在北京大北窑附近工作的刘女士,每天向单位请假后坐车近1小时,到白云路小学接儿子洋洋放学。通常洋洋一回家就吵着要出去玩,但妈妈不给他任何机会走出家门。她有事出去就将洋洋锁在家里。这时洋洋就会站着小凳趴在阳台上,去感觉外面的世界。刘女士很无奈地说:“社会不安全,除了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孩子,还能怎样?”她说,洋洋自从在电视上看到少女马旻在“流星雨之夜”被杀害的事情后,就再也不吵着出去玩了。他害怕,不敢出去了。但他希望妈妈给他生个弟弟或妹妹陪他在家玩。

记者在学校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孩子放学后或在假期里被“锁”在家里不准独自出去。学生面对“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问题时,大多数人说:“不出门谁能怎么着我。”面对“遇到坏人时该怎么办”,大多数人不知该怎么去做,有的说:“老待在家里怎么会碰上。”极少数人说:“报告警察。”可又觉得出了事再报告也晚了。

当家长们试图用“锁住”的办法来对抗复杂的社会里潜在的坏人时,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们爱抱团儿,普遍没有朋友,缺乏互助精神,也不爱多事,遇事就怕。

“将孩子锁在家里,盯住不让孩子轻易出门,看似安全,其实更增加了危险。”李世棣说,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发展,都需要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家里走出来好好去玩玩,得以增强体质,加强与人的交往可多交朋友,增长社会经验。“但社会让家长对孩子出门感到不安全有恐惧感,只好剥夺了不该剥夺的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需要。”李世棣无奈地说,“结果是可怕的,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无法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而他们又不可能永远被锁在家里,有一天他们也要去保护自己的孩子。”

失去对人的信任就安全了?

“必须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时时提防着坏人,不要总想着这个世界多美好,其实它很复杂很残酷。”身为母亲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佟欣说,孩子们纯洁的眼神保护不了他们,反而会使其受到侵害,“对孩子的心灵来说这很残酷,可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的王洁对记者说,现在那么多像她这样的孩子出事,让她每天下晚自习回家时心里总是怕怕的,老觉得有坏人盯着自己。平时也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怕是“拍花的”。在家时有人敲门,她也不敢乱开了,老觉得开门就会冲进来一伙歹徒。她说,她的好多同学都这样,看着都大大咧咧的没事似的,其实心里对自己的安全都挺紧张的,老想着万一碰上了怎么办?

当我们为了孩子的安全而告诫他们不要相信人的时候,《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却在担心,以后孩子见到穿警服的不相信了,见到问路的不相信了,满世界都是骗子,除了爹妈还有谁能让人相信?陈小川想,“怎么让社会多一些信任,少一点欺骗,多一点温暖同情,少一点戒备提防,让孩子们的天空更明朗一些,是眼下的重大课题。”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一些学生刚被记者叫住时,以为记者要打劫。小学生看着记者像犯了什么错误似地不说话,要不撒腿就跑。有些中学生,记者出示了证件,他也不信任记者,说:“现在假记者太多,证件也可伪造,谁知你是不是真记者。”这叫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心里也有点胆怯,老怕被人当成坏人,遇到一个块大的把自己打一顿。

孩子的心灵安全更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方晓义对记者说,孩子的心灵是单纯而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很容易走极端,世界在他们的眼中要不就是美好的,要不就是残酷的。美好的让他们天真烂漫无牵无挂;残酷的让他们沉默寡言什么都不敢相信,很容易导致自闭症。“当我们保护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却忽略了其心灵更需要安全保护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很恐惧的。”方晓义说。

目前一些专家忧心忡忡地表示,恐惧症已在众多幼儿身上露出端倪。幼教专家宗荔认为,这与孩子平时在社会及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心灵伤害有关。表现是惊悸胆小,强烈的自闭倾向,重者会莫名地颤抖和惊恐,冒冷汗和呕吐。

5岁的小雪患有恐惧症,总是沉默寡言。她就读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和音乐艺术幼儿园,每年招生中碰到类似症状的孩子比例已高达5%!小雪的父母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在孩子眼里,社会究竟是保护还是伤害他们的,成了一个问题。当孩子对家长说的不再是我想出去玩儿,而是我不敢出去玩儿的时候,家长或许会说一声:“孩子真乖。”但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却在发抖。李世棣说,天空在屋外,有一天大街上很少看到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心灵能有多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