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小窗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文光)

从尽可能打破规则、多方位拓展剧场方式和语言来理解小剧场艺术的话,广州“’98现代艺术交流展演”应该算是在我国剧场实验中印记很深的一次书写。

1998年12月8日至15日,这个展演在广州沙河顶水荫横路的广东现代舞团进行,共聚集了来自广州、上海、北京、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韩国的14台演出。

近年来,国内已成功地举办过很多大规模的国际性艺术交流活动和艺术节,大多为政府行为。所请剧团多是在国际上声名确定的或演出形式成熟的“主流”团体。与此相比,广州此次的现代艺术展演应该说有点“另类”,这种实验性的多种类型的小剧场演出更像沙龙式格局。

说是另类,参加展演的也多为国际上著名的另类。G·麦克琳多年来一直在纽约做小剧场现代舞。这一次她在广州试探着放弃常规舞姿和音乐。她的合作者在剧场外雕刻石头,她在场内伴着琢击声沿一条环绕的红线摸索行进。香港的马才和严明然的“多空间”剧团演出的作品《不是双人房》,把一对男女的私人空间搬到舞台,日常生活动作与舞蹈及声音的运用,把“两性战争”演绎得可笑而荒诞。上海张献又当导演又登台演出的《母语》,号称戏剧,却不发一言,演员们除偶尔有“咦呵呃哦”的发音外,只有日常生活动作和夸张的造型动作。也是来自北京的文慧“舞蹈生活工作室”的作品《场景:裙子和录像》演出从舞台后化妆间里传到舞台银幕上的现场录像开始,以后舞者在自言自语中和一个一直对着自己的摄像镜头动作,最后直至舞到剧场外。

小剧场小窗口0

文慧舞蹈剧场作品:《场景:裾子和录像》(陈锐军 摄)

观后,有人评价道:“这是观念戏剧。”是否是观念戏剧,或无论为其定位于任何名目,其实都为时过早。小剧场戏剧的意义也许主要就在于它的实验性和探索戏剧的可能性。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一向讲求舞蹈动作的广东现代舞团,施旋和周念念的双人舞《错位的夜》里,舞者也一变以往风格,开口讲话了。就像著名的杜尚有两种艺术,我们熟知的《小便池》便是对当代艺术的一剂兴奋剂,也像莱布尼茨在做着“宫廷”般哲学时,也在抽屉里写着另一种“奇怪”的哲学。而所有这些如要有成就,都需要交流—与同行的交流,与观者、听者的交流。

在目前中国高速经济氛围里,“严肃”“高雅”是对艺术样式的确认,而严肃高雅的艺术样式又只是停留在靠交响乐芭蕾舞来装潢艺术的门面,而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性方式,在其起步时,必定有些尴尬。

形容这次艺术交流展演从1998年初操持到年末登场演出的一路颠沛,可称之为“一辆沙漠上不断漏油,还要往前奔的车”。年初广东现代舞团团长杨美琦和高成民就开始张罗,费尽周折。临近展演开始时,广州当地报纸一篇写有“将有近乎裸体的表演”的报道不仅使展演近乎流产,也使其蒙上玩闹的色彩。最后以不宣传、不售票、两个剧场合为一个剧场等更“内部”的方式才得以进行。种种尴尬的原因之一是,这个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不似以往“正规”官办,仅是广东现代舞团独家操办的“准民间行为”。

类似经验早在1995年杨美琦已经尝试过。当时就曾邀请过纽约的一对现代舞专家以及来自柏林的舞蹈家、中国的舞蹈家以及广东现代舞团自己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座谈会,一个“准艺术节”就很内部地完成了。这一次虽然规模格局和操办经验已非3年前可比,14台节目热热闹闹地演出了。热闹是热闹了,但避免不了那种“老脸对老脸”的狭促之感。

小剧场小窗口1

田戈兵剧场作品:《杀手不太冷和高雅艺术》(曾强 摄)

1998年国内先后有9月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办的戏剧展演,10月有上海戏剧学院的国际性艺术活动,国内那些独立剧团和演出人却不在这些活动的选择范围之内。这次广州的“展演”为这些人及作品打开了门户。 艺术戏剧爱情电影智利电影

上一篇: 流行(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