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与艺术发展有关的切入点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寻找与艺术发展有关的切入点0

陈家刚,上河美术馆馆长,成都豪斯物业发展公司总经理

记者:以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来兴建美术馆并兼其馆长,你对中国艺术状况的基本判断是什么样的?

陈家刚:过去中国艺术有美协这个组织,但现在美协的职能在艺术发展现状中,它的作用基本消失了,对艺术家来说没有一种体系来替代。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外向型个体户”。他们在某一段时间在国外某一方面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是不能延续的。所以说这个外向型体系是微弱的。比如说今天我做你的代理,改天我不代理了,这很平常,因为他们国外的,在这种关系中没有文化责任。而我们必须有人承担这个责任。

记者:据我的观察,你这个美术馆的组织形式似乎不够规范。

陈:我是开公司的,我不明白一个体系是怎么组织的吗?我们美术馆为什么不用西方的方式——分工明确,很分析很逻辑地去做?分工明确就互相没关系,没关系了也就不用做了。何香凝美术馆是新建的,完全按欧洲美术馆的体制管理,但它不可能做我们今天做的事。我们要请艺术家来参与,要给他们任务,这样他们才在场,他们不在场,这事就不存在。

我举一个例子。圈里很多人认为吴冠中的画不怎么样,也没什么西方人在其中炒作,但他的画的拍卖价居高不下,为什么?据说早年他把画,很便宜地卖给很多人,很多人有他的画很多人看了他的画。如果我有他的画,我就去说他好,那么多有画的人说他好,因为它与大家有关系,这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寻找与艺术发展有关的切入点1

“上河美术馆”位于成都“上河城”建筑小区内,占地3000平方米,现有两个展厅共700平方米,藏品近50件。规模虽不大,但它是中国第一家企业出资组建的美术馆。建筑设计上不仅有陈列的空间,还强调交流的空间。陈家刚认为,交往空间大于展览空间面积的分配方式是为了聚集“人气”,这是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最当代的方式

记者:为什么中国有一些被评论界认为很重要的艺术家,没有形成文化现象,公众偶然听听不当真,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陈:是。没关系就一切不存在。所以我一定不要什么分工明确。先建立起一个结构最重要。我在建筑上讲“廊”的概念,在这里也适用,就是建美术馆,用这个廊把观众、拍卖、艺术家联系起来。作为美术馆,我们不是养几个艺术家,代理他,这不重要,一个画商就可以做。我们做这个事的过程是个文化过程。既然是一种文化方式,就不同于一般公司方式。中国的文化方式现在还不同于其他国家,不是一组按纽。按纽按不动。

记者:你们在选择藏品上有什么考虑?我看你是不收吴冠中的作品的。

陈:一个方面,这种选择可能很个人。我是喜欢看未来的,吴冠中的画让博物馆去管吧,我选的都是当代作品。当代作品也许有很多问题,但他们是最活跃的。只有关注他们,才与文化发展有关。我做这个工作本意是为了推动文化进步。文化怎么进步?就是在主流文化中找到一些不一样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提出来,使之成立。到一定时候,这个亮点可能又成了主流,那时再找新的亮点。美术馆设了一个9人艺术委员会,有艺术家,有批评家,他们在学术上把关。

选择的过程是重要的,它和商业公司买画不同。我这个过程很长。美术馆虽然从1998年10月开馆到现在只有3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几年时间里,我与艺术家来来往往有很深的交流。这当中我已有了一定的判断,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一天拿出很多钱买一批画,这对文化

市场是有害的,会把市场搞乱。文化的事业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记者:美术馆是这几年过程的自然结果了?

陈:是。原来也想国际接轨.但自己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轨”怎么接?我经常看一些学者在说接轨,说艺术与市场关系,等等,都没说到点上。我们一般讲市场就以为在市场上什么都是商品,实际上艺术不是商品。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拍卖会上买一点,好像自由市场也可以买一点。艺术品不是这样的概念,不是电视机,找个人给个价去卖就行了。它有一个评价过程.分几层机构才构成的一个体系。它与一般商品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国外是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拍卖会一个完整体系。美术馆是链条的中心,是一个学术、评价机构。现在有很多画廊,总不能正常化,为什么?你的标准是哪一种?你搞什么画廊?就是因为把艺术品当商品。不行的。

记者:美术馆收藏了这些作品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

陈:为每个艺术家做全面的资料.相当于做鉴定。有了一家美术馆的这个鉴定,他拿到西方,到画廊,到拍卖会都是一个东西。我们为什么不从画廊、代理去切入,要从美术馆切入,因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文化市场需要时间。其实文化事业不需要那种英雄式的东西,只需要做.你做出来,最后就是那个东西。你说,威尼斯(双年展)是什么,卡塞尔(文献展)是什么,圣保罗(双年展)是什么?因为它做了,它就是那东西了。我们上河美术馆做了,做下去就是个东西。这种持续性的做与一次性的做不同。假如我用500万分5年做比500万放在1年做,对文化要有好处。

记者:外部条件似乎还不理想,我们没有基金会制度,没有与艺术品相关的抵税制度,你怎么长久生存?

陈:虽然这些制度没建立,一样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我们应该理解我们的社会结构。否则就是搞个展览了事。一定要从结构开始做,条件简陋不怕,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

寻找与艺术发展有关的切入点2

记者:这样只收不卖赔得起吗?

陈:一直做下去,不会赔的。美术馆是个概念,越做它越强,越专业,专业的东西不会赔。美术馆只收不卖,艺术家给我们的价与市场不同。当这些艺术品成为一段历史时,我们收藏了这段历史,那美术馆的价值是什么?可想而知.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记者:你预想的这个结果要多长时间?

陈:我不知道。文化的事要看长。你今天看我们开会,很乱,奇奇怪怪的,10年以后你再来看,一定不同。时间一定要花,10年?20年?

中国古代文化很光辉,它通过士大夫的传递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从近代以来这种结构被打破了,需要重新建立文化体系。这不是一个展览做得到的。我是建筑师,我关心结构。

记者:你承担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使命,沉重吗?

陈:我只是按这个想法去做,做的时候不会沉重。我今年准备新建6个收藏室,等完成了,OK,明年再做一点,不能把20年的事放在一年做。现在就做个卢浮宫,那干脆不要搞了。20年做成什么样,我不知道,只是这样做最贴近我们的文化方式。

记者:选择作品的起码标准,你刚才说了一方面是个人倾向,另一方面是什么?

陈:借用现在的评价,选择当今已成功的作品,这个不用我去证明。以这一块做我们美术馆的基础。有这个骨架了,以后就有出发点了。现在我们收藏的都是架上画,是当代艺术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记者:现在也很活跃的装置、影像等作品你为什么不收?

陈:架上画对中国艺术家是比较成熟的方式,而现阶段装置等还处于实验阶段,而且现在做这种实验的艺术家的背景也是架上画,所以我要看更年轻一些的艺术家做得怎么样。更年轻一些的眼界宽,受教育也是在信息时代,也许会更熟悉新的艺术手法。

记者:艺术与文化事业有冲突吗?

陈:不一样,但没冲突。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有文化的持续发展。这不是套话。我们的劳动布为什么没流传开,牛仔裤为什么能,它包含牛仔文化。文化不能推销,是传播。 博物馆艺术美术文化

上一篇: 流行(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