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中文网络门户之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剑宇)

深度报道:中文网络门户之见0

张朝阳

深度报道:中文网络门户之见1

“搜孤”

“搜狐”赚了60%?

1998年12月16日,搜狐公司总裁在年终新闻会上透露了一个数字,“搜狐”网站从今年2月创建到12月中旬,赚到的广告费占到今年中国因特网广告总额的60%,数目接近100万美元。有记者追问60%的来历,张朝阳说它是公司的估计。是否真的占到了60%以及具体的数字,目前还没有公论,但是张朝阳接着又说:当大家都在怀疑中国的因特网事业到底前景如何的时候,“搜狐”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从“搜狐”的知名度来说,这个60%的比例也许是确切的。

10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数字化时代》年度专刊评出的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名风云人物当中,张朝阳以净资产值400万美元名列第45位。张朝阳就像是1998年因特网上的中文传奇,在中国境内依靠因特网发财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而这个传奇可以从他身上一系列因素找到发展轨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李政道的学生,投资创建“搜狐”的人士包括MIT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和“数字化之父”尼葛罗庞帝,以及一个与“YAHOO”类似的名字“SOHOO”。

从一开始,张朝阳的个人形象就在“搜狐”的商业推广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开始人们并不清楚“搜狐”将给人提供一个什么产品,“搜狐”能带客人在因特网上走多远?张朝阳给受众树立了一个网络英雄的形象。所以尽管“搜狐”能在网上挣到的钱并不足以令人震惊,他却和原邮电部数据局局长刘韵洁一起代表中国,进入了《时代周刊》的风云榜。

对此,四通利方的副总经理汪延有他自己的理解。

240万个Pageviews

1998年10月20日,四通利方中文论坛重新命名为“利方在线”。12月1日,“利方在线”与北美最大华人网站华渊合并,成立新浪网。以“华渊”每天200万加上“利方在线”40万的点击数(Pageview),新浪网成为世界最大的华人网站。

汪延给出了一些1997年中国因特网的部分有关统计数字:1997年中国新增个人电脑(PC) 400万台(流入家庭的是80万台);现在国内可用于上网的电脑有600万台;到1997年年底,中国从事因特网接入服务的ISP公司拥有的接入端口有300万个,另有200万个正在路上;中国拥有具备上网素质的人口达到1000万。而当1996年因特网进入中国的时候,网络服务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是普及有关知识,80%的宣传经费是为了告诉中国人什么是因特网。

“‘搜狐’1998年的成功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利方在线’的广告收入和‘搜狐’不相上下。我们担心的是,在因特网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今天,可能只有20%的人是上了网或者正在上网,而另外80%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上网,而他们上网选择的却不是我们‘新浪网’”,汪延说。

四通利方的总经理王志东在业界以开发BDWin3.0、中文之星和四通利方中文应用平台声名显赫。12月7日他对新闻界说:“我找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别人可能认为风光挺好,但是我走过来,已经是一道一道伤疤了。”“利方在线”最初作为四通利方的一个附属网络站点,以它的中文论坛特别是“体育沙龙”闻名于IT业界,而公司的主导产品一直是中文应用平台。在新浪网诞生之后,四通利方还是一个软件公司,只不过软件研发的重点会逐渐向因特网转变。汪延说:“‘利方在线’一直没有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形象,王志东这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经常说的是‘别找什么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我’,有些资源真的浪费了。”

但是“最大的华人网站”的称号给“利方在线”带来了新顾客。建立新浪网不仅意味着原来“利方在线”的读者范围扩大到整个华人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新浪网的人从聊天室里的网虫向普通人转移,汪延说:这是“利方在线”与华渊合并后,“利方在线”最根本的变化。

中文搜索引擎大战?

1998年5月雅虎(YAHOO)推出中文版,中文搜索引擎大战趋向激烈化,成为因特网中文领域商业竞争的焦点。除了“搜狐”和“利方在线”之外,以汇集个人网页著称的网易公司主页9月22日改版,将其搜索引擎Yeah.net放至首页。11月3日,中国比特(Chinabyte)把下属的“搜索客”(www. eseek .com)推到前台,据称它拥有国内最大的数据库(1999年1月15日,中国比特将利用公司成立两周年的时机为“搜索客”做更大的推广)。11月10日,优联克公司的“悠游”引擎(www.Goyoyo.com)宣布与“网景”和“美国在线”合作,被网景公司选作首选中文搜索引擎。

12月25日有报纸评论道,(目前)当推雅虎中文为典范,它的地位暂时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它是几乎所有中文搜索引擎学习并想日后超越的目标。但雅虎更令人爱慕的是1998年它在美国股市上创造的神话,号称“中国人自己的网络神探”的搜狐公司也许并不承认雅虎对于中国内容的搜集比自己强多少。北京大学的天网搜索引擎目前大约已经收集了100万个www页面(国内)和14万篇新闻组(News groop)文章,而“搜狐”的链接只有10万个。实际上,当中国依然处于一个全国人民还在上网的初级阶段的时候,网上中文内容本身的欠缺决定了各个搜索引擎搜集多少内容并不是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来是比较搜索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引擎大战变成了一场吸引顾客的媒体大战,借用目前最先进的概念就是“门户(Portal)”大战,谁将成为中国人上网的“必经之门”?

深度报道:中文网络门户之见2

王志东

深度报道:中文网络门户之见3

“新浪”

“必经之门”?

10月19日,摩托罗拉在“搜狐”上推出了一个DIGITALDNA的促销活动,摩托罗拉半导体产品部高级公关Larry Feng说:“我们同许多网站进行了合作,最为满意的是同搜狐站点的合作,而搜狐本身也是中国最有名的网站。”

但是在12月16日,有记者在搜狐公司的新闻会上强烈抗议指责“搜狐”搜索器性能不佳,输入关键词后找到的网页屈指可数或者干脆没有,作为一个“网络神探”、“必经之门”似乎有负众望。但张朝阳指出他们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搜索,他称自己的18个分类设计和超过10万个链接更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所以受到普通用户的欢迎。

张朝阳没有告诉记者的是,在说服员工创建“搜狐”以及在制作“搜狐”的过程中,他总是要劝说他们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只做中文内容搜索分类——一个相对朴实平庸的因特网基础工作。这是一场赌博,很难说YAHOO以搜索引擎发达的先例能直接照搬到中国来。但是张朝阳对另外一方面把握得更透彻:一个先天供应不足的市场首先要做的是把顾客请进门,原始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会自然丰富。现在的中文网络就像一个买方市场,服务商的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市场。到12月底,他才松了一口气说:“现在公司的员工对我的话开始重视起来了!”

张朝阳相信提供原始内容不是服务商的任务,“搜狐”的新闻、财经、时尚频道都是经过编辑经过搜索分类为顾客提供的成品。但在新浪网却有另外一个想法。

12月17日07:44,也就是美英在凌晨零时五十分发动对伊拉克空袭7个小时以后,新浪网发出了一条快讯:“美国开始空袭伊拉克目标。”差不多同一时间,“东方时空”中断正常节目播发了这次被称为“沙漠之狐”的新一轮空中打击。此后,新浪网大约以每10分钟左右的频率实时发布有关消息,并于9:12登出题为“巴格达夜空被弹道映红”的第一张照片。12月25日《计算机世界》称:“报道海湾危机新浪网一马当先,网上媒体又一次表现了自己的优势,新浪网也再次在国内各网站新闻报道实时性方面抢先。”四通利方网站内容主编陈彤说对“沙漠之狐”的报道“很痛快”,他把对新闻专题的建设称作“网刊”,正是在一个类似的报道法国世界杯的网刊上,“利方在线”拿到了第一笔广告费。陈彤的想法是在一个还未定型的新媒介形态中领先一步。

汪延说,四通利方首先是一个拥有先进软件技术背景的公司,新浪网将以利方的软件基础把新浪网建成一个更完美的“虚拟社区”,已有的中文论坛将扩充到100个,满足所有网友的各种爱好。

在这场竞赛中,四通利方像个地主占有地利,张朝阳从美国带来了天时;“搜狐”虽然人气旺盛,“利方在线”却拥有几年下来不相忘的铁哥们。好在“必经之门(Portal)”作为YAHOO推出的一个概念纯属商业运作,目的是为了把YAHOO从单纯的搜索引擎改变为一个更丰富的网络世界。而且所谓“必经之门”也没有排除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它也许是“搜狐”,也许是“新浪”,也许是其他任何一家。不过好在有了这个“门户之争”,一直等待在门外的中国人得以入内了。 张朝阳中文搜索引擎搜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