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经济话题】粮改,刻不容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在4月27日至4月29日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指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时候。
此言的背景是,到今年3月底,全国各地尚未收回的粮食贷款额高达5431亿元,而国家粮食库存值只有3291亿元,出现2140亿元的差额。由审计署牵头的对自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的粮食财务挂账的审计在8月底出来第一轮结果:整个粮食财务挂账中,亏损挂账1200多亿元,挤占挪用约800亿元。
朱镕基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提到,造成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有粮食企业缺乏自负盈亏的机制;一是基层粮食干部腐败现象严重。
理想的状态是解决机制与腐败问题,使粮食企业能由亏转盈,补上财务漏洞。严峻的现实是购销形势使距离理想的路途愈发遥远。继1995年和1996年的大丰收,国家粮食库存大增,目前国家储备粮600亿公斤,地方也形成过量库存,去年中央补贴地方粮食企业500亿元,已达财政承受极限。国家企盼能以一个合适的价格——能弥补收购价和费用并产生合理利润,卖出粮食。从目前城市居民承受力来看,粮价还存在上涨空间。然而大量私商下农村,低进低出。在这种情形下,国有粮食企业便只有两种选择:粮食积压在库里,每500克赔上7分钱的利息和4分钱保管费,或者降价赔本销售。终究脱不了一个“亏”字。
五六月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严把粮食贷款发放;敞开收购余粮,以控制粮源;不打白条,保证农民卖粮积极性,使私商自然枯萎,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的顺价销售。从6月份以后各地信息看,政策初见成效,部分地区粮食价格开始出现回升趋势。
然而现行政策是否可以促使国有粮食部门内生出改革的动力,靠自己的运行机制达到盈利目的呢?
经济学博士卢锋的观点是:“粮食市场调节的动态性很强。短期调节靠政府,中期调节靠市场,长期调节靠科技进步。用中期干预生产的办法进行短期调节,结果适得其反。”在卢锋看来,粮食的顺价销售难以开展,在承认粮食也会相对过剩的前提下,沿着其需求曲线,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恰好我们有如此大的过量库存,“怎么能一直顺上去?”在丧失了社会效率之后,财务的亏空也不见得能补上。
在粮食困境愈见清晰地呈现出来以后,有人主张“三放开”:放开市场、价格和收购,与政府的垄断粮源针锋相对。这里值得借鉴的是,1992年放开收购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为平抑飞涨的粮价,国家花了两年时间,动用了400亿斤粮食。有鉴于此,朱镕基总理明确提出:“销售可以放开,收购坚决不能放!”
学者陈锡文认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实质并未触及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层次问题,而只是一次着重于粮食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四分开一完善”并不完全吻合。“政企分开、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插手粮食经营,但现在又说按规定的价格敞开收购,多少都要收。”其原因在于“2140亿元这个大窟窿,银行不能背,财政背不起。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务问题。所以下一步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无论有多好的设计,这个问题必须先解决”。
在存在巨额亏损的条件下,一步到位搞市场化改革难度颇大,但没有人对改革的目标表示怀疑。显然,粮改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粮食银行经济学三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