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拍情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坤)
一年一度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的拍卖,已成为秋天里最重头的拍卖,也是各种秋拍的高潮。今年,11月8日的定时亮相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今年没有标王。这是连续几年标王争夺战日趋白热化后,中央台给杀红眼的企业泼的一盆冷水。其实,即使中央台不这么做,今年的标王也不可能再给标王争夺战添一道光环。自1994年标王设立以来,标王的价格走的是一条升而复跌之路,先是孔府宴酒以2000余万元夺魁,第二年、第三年则是秦池酒6666万元和3.2亿元两次中标,到了1997年的“爱多”,则回缩了一亿多元。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使今年的标王再涨上一两千万,也无法与创纪录的1996年末的盛况相比。对竞标企业,制作不出轰动效应等于拿钱打水漂,如此市场氛围之下,标王的价值就需除去轰动效应的水分,回归它应有的广告价值。这一点,“秦池”的第二届标王的不足1亿元的真实投入或可作为当时广告价格的参照。
果然,没有了标王,竞拍企业开始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花钱最多的“步步高”比去年的标王少了5000万元,而全场26.8亿元的成交价也比去年有所下降。
几乎在同时,北京铁路局的一场列车冠名权的拍卖却不得不草草收场。原因再简单不过,买家只出现了一家,形不成拍卖所需的竞价规模。坚持拍下去,买家将风光尽掠。
火车冠名权的拍卖是买方市场的一个极端。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在传统的拍卖市场上,人们也感受到了人气不旺——各拍卖行的业绩普遍下降,成交率下降8%~30%,成交额降低20%~60%。去年新加盟的几十家拍卖公司今年已有大半销声匿迹了。前几年上千万元一幅字画的天价成交已不再现,在许多重要的拍卖会上,竟没有估价超过百万元的拍品出现。为保证质量,有的秋拍拖到明年,变成彻头彻尾的冬日之拍。值得一提的是,瀚海秋拍在12月18日举行,多件艺术品估价超过百万,传统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尚有,繁荣将只是时机问题。
买方市场早不是新鲜话题,低迷时的市场维护和产业创新才是未来市场繁盛的关键因素。比如火车冠名权,普遍认为只有在服务质量、旅行环境根本改善之后才会有市场,未来的企业显然不会只满足扬名,他们更关心名声。而艺术品拍卖,假拍、拍假等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也难以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