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边债乱了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金边债的两种感觉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对国债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但对于它可能存在的高回报却不了解。张晓桐就是这样一位股民,去年11月,当他刚开户炒股的时候,面对800余只A股颇感无所适从,于是想到把保证金转买成国债。在电脑上一阵鼓捣之后,他放弃了指令。事后他想,他的临阵改变主意很可能是因为对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不熟悉,试了几次进不到交易网络的缘故。
这一偶尔出现的疏懒使他损失了一次获利颇丰的机会。那时他准备购买的是“966”,即1996年6月财政部发行的10年期的国债,价格在110左右。
没买国债,他开始了艰难的炒股之旅:4.50元买“上海石化”,4.40元又卖出;11.20元买“内江峨柴”,12.12元卖出;张家界是9.05元买的,9.18元卖的……每只股都恨不能套它三四个月,等价格刚回到成本位他便大松一口气然后卖出,再充满悔恨地看着它又涨上一大截。辛苦一年,颗粒无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看到“966”,吓一跳,它已涨到144元,中间还付过一次息。
“966”年息13.06%,两年前算不得高,可现在,却是了不得的高回报。若再加上它一年来默默涨出来的30元的差价,收益之高令90%的股民都望尘莫及。张晓桐一见之下,颇为迷惑。但一年来的炒股经验很快就使他明白了,与股票一样,国债炒的也是它的未来。现在他又明白了另一个理,国债也可能高收益。
与中国投资者的感受明显不同,美国奥菲特新兴市场基金的主管默里斯·奥菲特对购买债券的感觉却是“恶心”。奥菲特基金是所有经营新兴市场债券的基金中表现最好的,1997~1998年度亏损了30%,整个行业亏损的平均数是52%。而这一切,多发生在下半年的几个月里。
在新兴市场,一切都显得神秘莫测。7月底,俄罗斯一年期和半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上升到危险的水平,7月31日高达51%~69%。价格跌了一小半。8月,收益率再次巨幅飙升,8月13日达到160%,而有几期国债的收益率竟高达300%。如果政府坚守信用,以现有的价格买入,一年后仅向政府兑息就可有几倍的收入。显然,若非对政府信用彻底丧失信心,国债券决跌不到如此程度。一片哀声中,俄政府停止了国债交易,参与者束手就擒。
俄罗斯一役,西方进入俄罗斯的众基金损失惨重,一家专门追踪基金动向的咨询公司对155家基金所做的调查显示,75.6%的基金在8月均出现亏损,最差的长期资本管理损失了近80%。
祸不单行。俄罗斯金融危机使投资者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巴西作为与俄罗斯债务、财政状况最相似的国家,自然成为烫手山芋。资金抽逃的结果,9月,巴西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升至25%。为保卫当地货币,中央银行先是把隔夜拆息率提到30%,继而50%。如此高的利率之下,谁还敢于持有股票与国债?
对美国来说,巴西是最大的新兴市场,较之俄罗斯,巴西债券危机使美国海外基金遭受的损失更为巨大。一份海外基金的收益统计显示,以1995年12月31日为基准,海外基金在1997年末平均获利达70%,1997末至自1998年中,盈亏相抵,而到1998年9月,长期积累的近70%的盈利不但全部交还市场,还有5%的亏损。
俗称金边债券的国债竟能够危险如斯。
1998年:高风险高收益的债市体系
1998年,国际债市风光旖旎,同时危机四起,真正称得上风险与机遇并存。9月31日和10月15日,美联储两次降息。加拿大宣布调低利率,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紧随其后。11月5日,英国第二次降息。降息构成了发达国家的一道金融风景。
降息是对经济放缓的回应。衰退的经济显然不利于股票投资,但对于债券持有者,却是大获其利的机遇。由于预计美元降息,国际债市的基准——美国30年期国债自4月份以来持续走高。至9月末,其价格收益及利息收入已带给投资者15%的收益,而投资股票在这期间只有1%的回报。那时,美联储的降息尚未开始,仅凭预期,投资者已使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增长1个百分点。
1个百分点对30年期的债券就意味着一年一个百分点,若债券刚发行,则仅半年时间,它的价格已上升了30%。长期债的魅力正在于此。作为我国国债发行中第一只10年期债,“966”可谓生逢其时,发行时,赶上利率变动的前夜,两年间人民银行5次降息,10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从13.06%降到5.5%,“966”两年的收益中自然融进了利率的巨大变动。其实,早在上市之初,“966”就开始了它快跑加慢步式的上涨,上市当时面值百元的国债开盘即在107元,不久,价格攀上124元高位。1997年6月,兑付第一年利息后的价格还在109元。
长期债券的特点就在于有着众多不确定性。10年后,30年后,经济情况究竟如何?再高明的预测也无法准确预知如此久远的未来,唯有每年的偿息与到期的还本是确定的,市场也只有依据当前的利率水平修订其价格。价格中,通常包含了当前的利率和长期风险两种因素。即使美国那样成熟的市场经济,有时利率变动也相当大,1991~1992年经济衰退,银行定期存单的利率从6%下降到2.8%,长期公债价格指数从3000余点升上5000点,利率变动之大足以给疲弱的经济中投资人以暴利机会。当然,这也正是其风险所在。
当政府信誉足以保障债券安全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持债者提供的机会远胜于股票。而且,利率调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重振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而俄罗斯的问题却是另类问题,俄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100多亿美元,而国债总规模却高达700亿美元,其中400亿美元是3个月以下的短期债。财政亏空的俄政府只有靠发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运转,一旦新债无人认购,政府便陷于破产。
巴西的债券危机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投资者的恐惧心理。过去的5年中,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2%,通胀从1993年1000%的水平降到安全水平,外汇储备足以应付短期债务。国债大跌只是因为投资者担心俄政府的破产会在这里重现。此时的折价售销很可能正是投资良机。
11月6日,张晓桐打定了主意去买国债,但整个上午,买价和卖价差了足有4元,成交之稀落再次使他以为电脑系统坏了。其实,现在再买“966”,已不像过去那样有利可图。利率早从大幅调整步入微调阶段,且存蓄期不到8年,“966”早已是明日黄花,成交日渐冷清。国内投资者再次爆炒国债的机会或许是30年期债发行上市的时候。
猴相市场
10月,一种被集邮者称为“片连”的邮资明信片在全国各地邮市中搅起一轮炒风。
“片连”是指信息产业部发行的印有玫瑰图案的明信片的半成品,尚未裁切,整版、半版或几张连在一起,本应在印刷厂内出现,可是,却大量出现在邮市上。品种上,有横二连、九方连、二十一方连等十数种。产地上,则是贵州、大连、内蒙古等多家产地。
同时标有“中国邮政”的明信片,只因有了“10”、“16”或“安徽”等字样的版铭或省市名称,就有了不同的身价,而在不同的时间,一版“大连版片连”低时15元一张,高至200元一张。“北京版”的则因数目较少比其他地区的贵一倍以上。
爆炒连体明信片可谓邮市奇观,而贩卖连体明信片更是中国特色。据说,这些明信片本是邮政总局发到各地邮局印刷邮寄广告之用。各地不去广告招商,打起的却是省时省力的主意,这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半成品贩卖热潮从此出现。今后,集邮者不仅能收集到整版邮票,还可大摞大捆地展示自己的明信片收藏了,如果这个先例成为收藏界的规矩,“连体玫瑰”的珍藏价值不言而喻的。
只不知如此大而硬的纸板如何收藏、赏玩。显然,这是表现在邮政系统上的一种特殊的腐败。此风不除,吃亏上当的还是跟风的集邮者,始作俑者——各地邮局还将编出各式各样的新名目鱼肉市场。
9月以来,邮票市场一反一年来的冷清局面,“片连”的由盛而衰只是其中一例。如“赈灾”票,发行量达3000万,只因有毁版一说,价格从面值27元涨到120元,创下今年新邮涨幅纪录。“人民日报”等几枚新片,发行量也未见少,但一上市就受到追捧,成交量明显放大。今年发行的新邮,前8个月一直在面值以下徘徊,9月突然爆发一轮行情。只不过,几轮炒做中,只见新邮动,未见老片升,而且价格捉摸不定,往往几天时间就完成炒做。在通货紧缩时期,跌破面值的邮品显然没有下跌空间,此时的行情也就有了与牛市中轮番上涨不同的特点。
昔日,上窜下跳、叫人摸不到门道的股票市场曾被称为猴市。现在,《证券法》就要出台,猴性十足的投机者们收住手脚。而耐不住寂寞的一小撮把眼光盯在了无需更多人参与的邮市,邮票的价格因之也就猴起来了。此时需要明了的是,与两年前的大牛市不同,自9月份活跃起来的市场绝非大牛市的预演,只不过是活跃气氛的征订期的宣传锣鼓罢了。 银行投资利率国债债券国债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