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技术还是要效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历来被认为是节约劳动力的。可是它利用了经理们的人性弱点:相信信息的可完全得到性,渴望全面了解和绝对控制。事实是,信息技术并不是经理的灵丹妙药,虽然它起初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马克·科温是加利福尼亚一家因特网营销公司CKS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对任何小机械装置都感兴趣。他家屋顶上装着一个卫星接收器,可以提供比56K调制解调器快7倍的上网路径。他的膝上型小电脑中装有全球定位软件,在他万一失踪时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指出他的方位。他在个人数字协理机中查找电话号码,在车里用移动电话与人交谈。
对许多人而言,这些装置还是个谜。你是否真的需要可进入网页的呼机?为什么要用个人数字协理机取代笔记本?网景软件公司的营销副总裁迈克·德弗里斯的建议是,在一个新装置面市后,可以等上6个月,然后再开买戒。
然而在另一面,也许你早该需要它。因为某一适当的理由,选择一个合适的装置,你的生活就会有条理得多。比如底洛伊咨询公司的营销主任爱德华·弗拉齐就是个不要装置的死硬派。他甚至没有BP机,因为他听不到BP机的声音会觉得轻松。但他认为他的袖珍电子记事本特别有用,因为它已融入他的生活。他用它记要办的事、会议记录和摘要。它储存着通讯地址、电话号码,还有大约200个笑话以备他发表演讲之需。每日他与他秘书的电脑“热络”3次,确信他的袖珍电子记事本上的日程安排已更新。当默想和瑜珈时间到时,它会发声提醒。弗拉齐说:“这与技术无关,只关乎效率。”
想想这太过普通的模式:收到Email,打开、阅读、思考、关闭,随后再打开,再次关闭。每次有新的E-mail都重复一遍这个程序,很快你就会淹没其中。马萨诸塞州一家通讯咨询公司Ice Group新近所做一项调查表明,1/4的被调查者有250个以上的E-mail还堵塞在接收信箱内。解决的办法是:“你一打开一个Email,就马上处理。”Ice Group的企业战略主任让·普鲁夫说道。那意味着删去信息或发送答复,也可能指把信息放入文件夹。几乎所有的E-mail系统都可以建立文件夹,但很多用户从未建立,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
对今天移动性强的高级职员来说,挑战是在数个有声系统之间不停变动。简·阿什通是一家生产激光产品的日本公司的经理,她因要接3个不同的电话而疲惫不堪。她说:“如果我忘记检查其中一个,就会一阵惊慌。”
给她快速补上技术课并不困难:她可以把电话连起来。把其中的两部电话通过程序接到第三部电话上,第三部电话把来电录音。所有的来电都集于一处。她还可以申请一种高级的电话处理服务,如“Wild fire”。Wild fire给你接通电话,处理各种各样的命令,按你指示的路径回电话,允许你从任何地方开口拨号,从任何地方安排电话会议,还有其他更多的事情。
铭记技术的初衷,会帮助你在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儿面前保持头脑清醒。35岁的曾朴辞去了在德国拜耳公司的职位后于今年年初开办了自己的东方先导信息咨询公司,除了临时雇佣的调研员,还有六七个固定职员。曾朴为自己配备的通信设施包括一只最老式的BP机、一部爱立信398手机和一台台湾产价值1.3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因为总是想不起充电,曾朴的手机只在给人打电话时才打开,所以5月份预交的1000元手机费到现在还没用完。电脑主要用来为客户进行演示和上网查资料。曾朴每月花100元买5小时的机时,9月份超支最多,有六七百元。曾朴并不排斥新技术,但现在这些已足以应付业务需要了,他不想把原本简单的工作流程搞复杂。令他不解的是人们一边追新逐异,一边连最原始的功能也未能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在程控电话上表现最明显。在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还有遇忙记存呼叫、遇忙回叫、转移呼叫、缺席用户服务、呼出限制、三方通话和免打扰服务等十几项功能,它们大多是免费项目,但人们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利用了。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