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皱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我要皱褶0

最新时尚情报说,在流行重镇英国伦敦,时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穿皱皱巴巴的西装。他们穿着西装干了什么才弄成这个样子?不得而知。据说有时装公司为迎合潮流,专门生产这种效果的西装。

早在90年代初,前卫的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就以“我要皱褶”(Pleats Please)为主题推出系列时装,以此跻身巴黎时装舞台(因此,也可以说是跻身世界时装舞台)。配合“回归自然”、“运动”等风潮,以皱为美的风气日渐浓厚。

时尚的流行并不都是“无喱头”的。“我要皱褶”!“我要”两个字使这个句式“非常后现代”。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审美尺度(人们对衣服和人的关系的再思考),而且是一种新的价值尺度(来源于新生活观),它能把“特立独行”的自己和“平庸”的大众区别开,当然也能帮助自己识别气味相投的同类。

如果说英国年轻人的皱褶西服体现的是反传统、反经典的生活观,三宅一生的皱褶设计则是讴歌动感的。

“美”需要更自由的外表

1992年前后,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推出了他的皱褶系列时装。应三宅之邀,一位艺术家把安格尔的名作《泉》绘制在长裙子上。这条裙子的面料是带皱褶的涤纶聚脂纤维。另一件著名的皱褶时装是一条三色长裙,裙摆看上去像一个折叠纸灯笼。如果模特的肢体动作是随意的,衣服也将随之呈现不可复制的形态。

三宅一生凭着奇特的皱褶面料(当然还有他的想象力)在才子如云的巴黎时装界站稳了脚跟,他甚至还成功地推出了一套带皱褶的舞蹈服,那些皱褶被解释为“专门用来刻画动态人体的”,就像传统舞衣里的弹性纤维。三宅称他“一直深爱古典舞蹈和现代芭蕾”,认为这是“对动感、对生活的完美表现”,因此他一直考虑为舞蹈家们设计表演服装。在一个传统的领域想“挑战传统”会更加困难。三宅却坚持“他们需要一种更自由的外表来展示艺术”,而这种布满皱褶的面料能保持贴身又毫无束缚。到剧院去看威廉·福赛特和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定期演出,结识那些“观念开放”的男女演员,三宅终于成功地将皱褶背心、皱褶长裤和皱褶连衣裙套在了大型芭蕾舞团的演员身上。

三宅的成功真如一阵风,吹“皱”了时尚界。说“我要皱褶”系列带来了新的时装,不如说带来了一种新概念更恰当。

“衣皱人不皱”

据说香港作家亦舒有句名言“衣皱人不皱”,这名言在不同年龄的人看来有着不同的意味。

首先要提到中国传统的裁剪方式。是平面裁剪(相对于西方的“立体裁剪”)——衣服的肩与袖子一气儿连下来,西式裁剪中常用以衬托人体曲线的分割线、装饰线和“省”在中式衣服上统统免了,整件衣服是个完整的“T”型。“天衣无缝”是中国式的完美。因为没有分割线,胳膊自然下垂时衣服会在腋下堆出些横褶,它们横向延伸的结果非常美妙——平胸的中国女性看起来也“有胸”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皱褶”只在少数艺术家和雅士的眼里才有美学价值,中国百姓对它们的态度是“衣服很少,有时甚至是洗了就盼着它快干好穿——没条件搭理褶子”。那时说“衣皱人不皱”就好像说“人穷志不穷”一样。

50年代的情况就不同了。那是中国人普遍讲究穿戴的时期,当然是在“现有条件”下——人们普遍的月薪是40~50元,而一套毛料衣服是148元,一只“英纳格”表或“罗马”表的售价是近2000元人民币外加十多张“工业券”。

“1958年,我18岁,穿着流行的‘港裤’——样子很像现在的牛仔裤,匝明线,前面是斜插兜儿,后面再贴两个明兜儿,颜色被称为‘北京毛蓝’,一种比‘制服蓝’明亮的蓝色。它和同色同料、小翻领、明兜儿的上衣配套穿,那可是身材好的人的专利呀。”今年58岁的胡唯真骄傲地回忆道,“为了让裤子平整,洗完晾干后要赶紧拎起裤脚,把两个裤腿的缝对齐、叠好。如果急着穿,就喷些水,用盛了热水的搪瓷缸熨。不着急穿,就压在枕头底下。”

人们开始努力地、意气风发地追求美。这个过程中,衣服上的皱褶似乎是和“新生活”、“好生活”对立的,所以一定要被消灭。

80年代始,北京开始流行穿“外贸”服装(出口转内销服装)——纯棉格子衬衫、水洗斜纹布裤子,穿起来非常自我却又不张扬而像亚麻这样的面料更是在国内市场难觅踪影的。以青年人为主的消费者在接受纯天然面料的同时也接受了它们的皱褶。

“我那时穿的衣服根本不熨,细碎的皱褶,看起来很顺眼。”美术学院34岁的教师靳海燕说。“他们那会儿”已经不再把衣服上的皱褶当敌人了,但也没觉得它们可爱。

它像废纸篓捡回来的一张纸——满纸的情绪

让靳海燕感叹的是,她的学生现在开始为衣服制造皱褶效果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在宿舍的水房里泡了半天时间,用线绳把湿衣服绑出许多小疙瘩——衣服干了以后会有‘树皮皱’效果。下这么大功夫,这个效果可是一次性的,再一下水就完了。不过他这个创举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许。90年代,‘回归自然’已是年轻一代的共识,对皱褶的偏爱也许能说明这一点。为此,大家可谓费尽心思。”

皱褶的流行可能有更多的原因。接受采访者对皱褶的态度不尽相同,但从他们的回答中你能听出这个时代的宽容。

胡女士的丈夫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说活着不能太累,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还嫌累呢,把衣服熨烫得一个褶子没有多累!把衣服送到洗衣店也要花精力。新潮(指皱褶时装)救了懒人。有意制造出的皱褶就例外了。我接受不接受?这重要吗?也许一些年轻人穿上去很不错。”这位60岁的、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说他年轻时也是很时髦的。

胡女士则说:“不是新潮救了懒人,而是懒人兴起新潮。”一语道破了时尚和生活的关系。

靳海燕强调“创造出来的皱褶”才是美的。他赞赏那个为一次性皱褶煞费苦心的学生,又赞美三宅一生:“三宅原先是搞‘平面构成’的,他设计的皱褶背心其实就是一个‘正方形’,上边和两侧留出让头和胳膊能钻出来的口,就这么简单!但他把面料处理成细皱褶,人穿上去之后,人体的自然曲线和运动使皱褶扭曲变形,衣服的纹理效果就丰富了。另外,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每个人穿上去都有极鲜明的个人特点,男人和女人,纤弱的和丰满的,各有各的效果,穿着者可以再创造。”

我要皱褶1

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  

“设计出来的褶皱效果是美的。如果本来设想的是平整的,却穿出了褶子,我认为就是败笔了”靳海燕提到了一条弹力裤,在试穿之后,她决定放弃——因为两条“不恰当”的褶子。“这样的裤子如果在前面、大腿根部有向上斜的褶子是很好的——像女式泳装的高开叉设计一样,有拉长腿的效果。但是如果在后面臀部下方出来两条横褶,那就是设计和剪裁的败笔——穿着者的臀位看上去降低了,腿显得短了。这显然不是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初衷吧!”

酷爱运动的李奇把衣服穿得紧绷绷的,他说:“衣服褶子的走向还真实反映了人的体形和你是否爱运动。你的身体有结实的肌肉吗?”有凹凸起伏的曲线吗?你骑自行车上班吗?或者不乘电梯,跑楼梯?衣服上的皱褶和局部的磨损一起透露了你的状况。有时,褶子和人体的关系能给人美好的联想。当然,如果你天天不是坐车就是坐在办公椅子上、陷进家里的沙发中,胳膊只有在签字、和别人握手、吃饭的时候才有‘运动’,衣服也能泄露你的状况。穿完全不出褶子的衣服?虽然现在合成面料的性能和外观也很不错,但‘笔挺的化纤’面料和大腹便便的体形组合在一起太不好了!”

自从人类穿上衣服那天起,皱褶面料便存在了。今天它却成了时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几年来,“三宅式的皱褶面料”已经被不同年龄和气质的顾客接纳,那些细小而紧密的皱褶使看似简单的衣服穿起来变化多端。在亚洲的许多城市,在一些无名的时装店铺里,在一些街头少年的身上,“三宅的皱褶”被更自由地演绎和发扬光大——有一些面料上的皱褶毫无规则,活像从废纸篓捡回来的一张纸——满纸的情绪。

“‘Pleats Please’也在发展,我已发现了一些创新的可能性。”三宅一生也不甘原地踏步,“我的理想是创造一种像牛仔裤和T恤之类的服装……源于生活而又独立存在。” 时装搭配我要时装三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