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改革的第二推动力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甲A联赛最后一轮,媒体预测八一队将战胜四川队而成功保级,这一预测的根基是“假球”现象的日益严重。然而,比赛的结果颇“出人意料”,四川队将八一队送入甲B。中国足协官员称,此仗之后,关于“假球”的“谣言”将不攻自破。而媒体的态度是:这一结果标志着舆论监督力量的胜利。

联赛接近尾声时,足球报道几乎以怀疑一切的态度来对待比赛。联赛结束,一个略显笼统的结论是,中国足球需要“二次改革。”

1997年中国队冲击法国世界杯的失利及1998年甲级联赛中的“黑哨”、“假球”现象让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管理者——中国足协倍感失望,曾经有评论称,足球领域实际上也是一块“民主试验田”,将考验一个政府部门听取意见、剔除自身弊病的能力。到目前为止,中国足协似乎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媒体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场比赛的结局,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足球中的所有黑暗现象,同时,任何一股力量也不该以正义自居,形成“舆论专制”的局面。

真正能让中国足球进行“二次改革”的动力当来自从事于足球的企业,他们有理由、有资格对现行的足球运作机制提出意见并最终促成体制改革的实现。

遗憾的是,这股“第二推动力”目前还没能凝聚,大连万达集团曾宣称退出足坛,理由是“中国足球黑暗面太多”。这一退出的姿态已表明,俱乐部难以与“黑暗面太多”的中国足球为敌,更遑论改变其面貌了。

有趣的是,“退出”的话音未落,万达集团又改变主意,称将对俱乐部进行股份制改造,这种变更让人怀疑他们的道德准则——是对中国足球的道德评判让他们选择“退出”足坛的(至少听起来如此),而对中国足球的利益判断又让他们自食其言。

因此,很难看到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出于行业自律而规范足球市场的行为,很难看到他们将团结一致从足协那里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很难看到“二次改革”如何从报纸上转化到现实中。

似乎也没有谁认为中国足球有必要进行多么深刻的改革,矛盾并不尖锐。矛盾最尖锐的时候是去年“十强赛”失利之际,那时候,法新社一篇电稿称,从没有那么多人的那么多怨气指向中国足协这样一个政府部门。矛盾最尖锐的时刻,中国足协都毫发无伤地挺了过来,如今的这些小风小浪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国足球的“臭豆腐效应”因此还将持续,看着臭,踢着香,观察者瞎着急,当事者不着急。 中国男足中国足球

上一篇: 潮流体育
下一篇: 生活圆桌(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