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一个神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一台电脑,一个神童?0

教室信息化只是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副产品  

教育又要革命了

克林顿提出了信息超高速公路计划,要在2000年前将全国每一所中小学校连上因特网,让计算机成为教室里的必备物件,就像黑板一样寻常。该计划由戈尔副总统亲自挂帅,据说要耗用5年时间,投资400亿至1000亿美元。美国总统的梦想如此辉煌,许多国家不少人以为一场教育革命即将来临:一周7天,1天24小时,教学项目随叫随到,教育观念全面更新。

克林顿许诺的不是空头支票。9月份斯塔尔报告全文上网时,一些中小学生已经能在教室里浏览了。总统现身说法,给孩子们上这么一堂新颖的性教育课,家长们真不知是该感谢还是抱怨。有人感慨,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教育革命,那人们还真得好好想想这场革命要得要不得。

网上的信息管理固然成问题,但是,人们从几台电脑联想到教育革命,“信息”二字并不是主导思路。

过去几十年里,一有新的科技产品诞生和普及,教育就会被拿来说事儿,就会被预言“面临着一场大革命”。1922年,发明家爱迪生预言电影将取代课本;1945年,克利弗兰一电台台长预言收音机将取代黑板;后来学习机问世,某心理学家又声称其效果了得,跟着它的程序上课,学生成绩肯定天天向上。还有录音机,还有电视,现在轮到电脑,无一例外都被教育革命论抓去当过生力军,仿佛有了那新巧的玩意儿,留级包蹲班虎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变成小牛顿小爱因斯坦。

革命事业一次次不成功,人们似乎因此更不愿错过新来的机会。美国花大本钱让中小学校上网,其他国家怎能视如此的机遇与挑战而不见?欧洲迅速跟上了克林顿的步伐。1994年初,丹麦、芬兰、挪威和冰岛着手筹划连接所有学校的教学网络,其中丹麦和芬兰计划在2000年前实现中小学校全面联通。1996年,德国宣布要在全国52000所学校中实现“万校联网”。1997年底,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提出了学校联网计划,并将1998年命名为“网络年”。

法国的野心更大。教育部长阿莱格尔想的是,在2000年前,把所有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统统装备起来。今年6月,阿莱格尔部长宣布法国80%的中学教室都已上网,还喜滋滋地说了一句,法国已经走到英国和德国的前面了。

电脑就像糖,吃不好要坏牙的

有人却不领教育部长的情,《新观察家》周刊取笑说:“对部长先生而言,知道咱的学校比英国学校多几台电脑竟然跟战争时期打探敌军到底有多少颗军靴扣一样重要。”

有人甚至怀疑政府的动机:是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聪明,领导人才急于实现教室信息化?在美国信息技术着着领先的形势下,欧洲各国自知落后不止10年,教室信息化不过是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压力下的副产品。阿莱格尔部长自己也说过,发展教育就应着眼教育,而不是多牵些线路,多买些机器;可人们眼下想得着、立马办得到的还是牵线路、买机器。

其实就算在着着领先的美国,目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计算机实打实地改进了教学质量。连给教室信息化卖力最多的苹果公司总裁斯蒂夫·乔布斯都说:“技术解决不了教育难题。你能把人类全部的知识编入光盘,那又怎样?给每个学校都设站点并不难,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在解决教育问题。”

这跟流行了二十几年的论调太不一样了。过去计算机一直被誉为攻克教学难关的新思路,仿佛有了它,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又有趣;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大西洋月刊》最近一次深入调查就证明乔布斯的怀疑颇有道理。调查报告名为《破灭的计算机梦》,被访问的学者一致认为:计算机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助于教育。

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的丁满教授说,如果小孩子迷上电脑之前没有通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很可能失去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加州大学英语系的达奇教授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电脑就像糖,有坏牙的危险。学生迷上它以后,必然觉得书本烦人,其实读书才真正妙不可言。”麻省理工学院的杜克教授用了10年时间专门研究“儿童与电脑”,她反复述说自己是“完全赞成好好利用先进技术的”,但是“电脑现在被滥用了”。

欧洲的教育研究人员对电脑的感觉也不好。社会学家多米尼克·帕斯奇叶最近在做“屏幕与青少年”的专题,在欧洲11个国家同时研究屏幕设备(包括电视、游戏机、电脑等)对7岁至17岁的学生的影响。她发现,英国、法国和德国有这个年龄段子女的家庭一半都有电脑,但是电脑只在文化层次高的家庭使父亲和儿子的交流增多,对女儿跟父母的关系几乎没有影响;在层次低点的家庭,父母认为电脑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买回来就不管了。而且几乎所有给孩子买了电脑的家庭都不管孩子怎么用这电脑,不像电视,看多长时间看什么节目家长都会有个说法。

帕斯奇叶的研究还发现,如果说电脑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这帮助主要是在社交方面。电子游戏玩得好的小孩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小伙伴们频繁联络,交换攻略杂志和攻关心得。15岁以后,孩子们对电脑和游戏的兴趣就会淡化,圈子自然而然转入大人化的社交活动:聊天、约会、外出等等。电脑帮孩子社交当然也不错,可是这与电脑教育革命论的初衷毕竟差得太远了。

一台电脑,一个神童?1

最难管教的学生坐到计算机面前也会兴趣盎然,因为它对他言听计从  

成功秘诀不是上网

就算把教育落实到每堂课几个知识点,每学期培养哪几种能力这样的细的层面,电脑的魔力也绝非人们设想的那样了不起。旧金山大学有一位物理教授汤姆·海宁,以他兼任网络公司技术顾问的资历,他对电脑的认识应该算是比较深入了,当《大西洋月刊》采访他时,他说:“玩电脑只需两种能力就够了:视觉和想象。电脑创造的永远是二维空间,即便是现在的三维模拟,说到头还是在二维基础上显示的。守着电脑长大的孩子肯定缺乏空间感知能力,他还是需要玩橡皮泥,玩积木。”

成年人也不例外。美国卢卡斯电子娱乐公司对职员考核后发现,一直在电脑上工作的艺术家画出来的图很“平”,画面简单,缺乏层次感;只有经过传统艺术教育的人才有一双能够捕捉动感的眼睛,他们的作品从角度到内容到感觉都要胜出好几筹。用公司负责人凯伦·费里尼的话说:“好的画家都是伴着速写本长大的画家。”

人工智能开发人员不是没有意识到电脑的缺憾,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尝试让电脑尽可能多地展现精彩又复杂的现实世界,但是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也没法具备任何一个4岁小孩子的基本常识。再说,现在似乎虚拟空间越发展,玩电脑的孩子距离真实世界就越远。日益好玩的电子游戏就是证据,那里面灭掉一条生命只需按动几个键,好像杀人算不上什么大事似的。

话说回来,电脑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会玩电脑总比不会好。可对孩子来说,屏幕替代不了真实,替代不了父母、老师和伙伴的交流。与电脑有关的教育实践成功的并不多,而且成功的主要都是因为电脑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促成了更为亲密的关系。法国《新观察家》周刊关于教育革命也有一句预言:“也许将来有一天,全球中小学校所有的教室都上了网,教育成功的秘诀却还是这一条。”

或许他们就是为此取笑教育部长打算用电脑革教育的命:“孩子们不会因为坐在电脑后面就成神童,我们说这话也不是对学校上网有意见,只不过想再次说明,技术总会一天比一天更先进,但是对孩子来说,虚拟永远无法超越真实,感知总比信息重要,电子交流充其量是工具,你我他的接触和沟通才是成长的根本。”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