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与好莱坞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克林顿
按佛家的意思,心动邪念,比真的行为强不了多少。如果按这个说法,那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如果有人声称自己从来心无杂念,那这位仁兄仁姐还是不是常人,倒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对克林顿的事感到很不舒服,可也对斯塔尔这个的作为感到同样不舒服。
同样出身美国南方,同样是来自小镇,同样读法律之后进入美国政治生活,克林顿和斯塔尔的个人风格以及精神理念是如此大相径庭,而且正好撞到一块去,针尖对麦芒,真是命运捉弄,人工难为。美国南方宗教传统深厚,克林顿和斯塔尔都是勤上教堂之徒,现在斯塔尔追杀克林顿的狂热行为,倒真是有点宗教式的,而那克林顿又恰恰是,按宗教的说法,罪孽深重,他为拯救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时不时一派宗教话语——宽恕、悔悟之类。要把自己塑造成“悔悟的罪人”(The Repentant Sinner)—对这样的人,主该是饶恕的。一为《旧约》的强调原罪、惩罚;一为《新约》的强调宽恕、新生,两人都有市场。
其实共和党人追查克林顿,本意也不在他的私生活,主要是白水投资案、旅行门事件等等,可是查来查去,没查出名堂,不是克林顿夫妇太狡猾,就是真没什么。据大部分人说,克林顿倒还真不是爱钱的人,家里的经济主要是靠希拉里在私人律师楼做律师——如果说钱,也许倒是希拉里比较在意一点。克林顿的“阿家门农的脚踵”似乎真的不在贪污之类,而是“渔色”。一来是撞在斯塔尔太岁的头上,二来也是花了如此之高的经费,查不出结果,对谁也说不过去,只好在后者上作文章。斯塔尔也知道,从纯粹法律上讲,光指出克林顿为此事撒谎说服力还不足(涉及到性,似乎人人都免不了说谎),所以就有了那份如同肥皂剧一样的斯塔尔报告——不管克林顿到底犯没犯法,脸是丢尽了。不要说是这样的事被事无巨细地尽现,恐怕任何一位总统,就算是他的婚内性生活被人那么大书特书,也都有失尊严(如果,比如说,那总统是性无能,那又会是什么结果?)。而失了尊严的总统,就算没被弹劾,保住了权力,权力也有所减弱了。
所以,这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闹剧的时刻,也是一个悲哀的时刻。就说斯塔尔手下那帮年轻助手们,个个还不是名校法学院毕业的才子,志向高远,现如今落到一本正经把法律报告写成春宫体讨生活的地步,也真有点枉费了3年法学院的不薄的学费和苦读。
美国的新闻从来比电视剧好看,一会儿一出,从来是高潮迭起,让人欲罢不能。有种说法,让全体美国人卷进去谈个不休的话题从来是法律案子的事,美国人人人觉得自己能当法官。让法国人卷进去谈个不休的话题则是风格的事,法国人人人觉得自己有品味(当年卢浮宫改建,贝聿铭就费了多少功夫,才把法国上上下下给说服了)。辛普森案虽然被判无罪,可是美国人多数认为他有罪,所以他在美国公众生活中的生涯还是彻底完结,成了过街老鼠了。辛普森案让美国人了解了很多刑事案司法程序,如今克林顿丑闻案又让美国人了解很多调查总统之类的法律。关键是,法律也不是黑白分明的,一到灰色地段,话就永远说不完了。
克林顿案一闹,倒把那影射他的电影给掩盖了下去——又是生活高于艺术?我对影射现实的政治小说从来不大感兴趣,比如至今没看过《黄祸》、《天怒》什么的。美国的也一样,《原色》再怎么热闹,我好像进了书店连书皮都没翻过。可是早些时候,《原色》的电影出来时,我却看了。看书不爱凑热闹的人,看电影还是要凑热闹,也可见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电影出来时,媒体又是一番炒作,所以杂志封面都是约翰·特拉华塔的玉照。电视上见到广告片,特拉华塔学克林顿讲演时的手势,吃汉堡包时的姿态,还真有几分相似,让人忍俊。虽然制作者一再强调,这并不是克林顿夫妇的故事,但又搞一些对号模仿,真真假假,吊人胃口。此片的导演迈克·尼科斯(Mike Nickols)当年一部《毕业生》,成了60年代流行文化代表作之一,片中的主题曲一直到80年代的中国还有回声。尼科斯以搞机智的幽默而著名,出道时是和Eileen May搭档演现场发挥的喜剧小品,至今看了还能让人叫绝。这次搞《原色》,这对搭档多年之后重新携手合作,Eileen May编剧,尼科斯导演,热门题材,明星主演,又赶上应时对景,应该说是大有卖座保证——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原色》电影招贴
尽管好莱坞明星魅力四射,可是演起生活中真实的明星来,可就又要自叹弗如了。怪不得戴安娜去世前,好莱坞曾动过请她在片中扮她自己的念头,拍一部惠特尼·休斯顿演的《保镖》那样的电影。《原色》的确并不完全是现任总统的故事,可是好多角色的特点可以一一对号入座。但是除了演技上乘的女星Cathy Bates之外,没一个比真人精彩。克林顿的几个竞选助手在现实中,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反感,都是会让人印象颇深,到了电影里可就平淡无奇到了极点。艾玛·汤姆森演的第一夫人,是片中唯一不从外表举止模仿真人的一个,可是这一个第一夫人光有聪明、厉害的女权味,缺乏希拉里的复杂性和人情味。至于特拉华塔的克林顿,头发染成银灰,声音搞得粗哑,爱吃垃圾食物,不时展现杀死人的魅力笑容,倒都一一做足功夫,就是缺了一条:没有克林顿的智商。
导演最先找汤姆·汉克斯,据称汤姆·汉克斯作为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拒绝了邀请,所以变成了现在的特拉华塔。不管找谁,这两个明星都有导演要找的跟克林顿最吻合的特点:大众亲和力。电影内,电影外,两人都以好人著称,脾气和蔼、有幽默感、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是好莱坞大众美国型传统的薪火传承人,也是90年代最有观众缘的男星之一。
克林顿是绝对的好演员,也有观众缘。这好像是当好莱坞明星和美国总统的共有的基本条件。记得当年对美国无甚了解,看一本《光荣与梦想》的历史书时,对这一点就印象颇深。它说美国人选总统不喜欢特知识分子型的,还举了一些竞选人的例子。说实在的,那书的作者恐怕还没料想到过了两年干脆就选出了位好莱坞前明星(里根)。里根的魅力当好莱坞一流明星好像还差点,当政客则足够了,至于他的智力,好像不谈则已,一谈该是笑话。可是当年尼克松倒是计谋满腹的样子(还有基辛格这样的谋士),可是似乎缺了点微笑魅力,就算没有水门案,也不是特讨人喜欢的总统。
斯塔尔
克林顿从一区区南方小穷州的州长,长驱直入华盛顿达两任之久,自有他的本领——他是两边功夫皆长。一边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草根出身(林肯、里根生于穷乡僻壤),母亲是护士,还没出生就没了生父,继父酗酒,总而言之,相当贫下中农。可是他又偏偏天资聪颖,居然就一路走入乔治城、耶鲁这种名校,还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镀金牛津,个人发展方面是精英得不能再精英了(所以跟北大学生对阵,北大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上风可占,也是应该的吧)。当年美苏冷战,趁着留学英国,还到莫斯科去兜了一圈,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普通之举。这就罢了,还娶了位更加伶牙俐齿、脑瓜子更聪明、出身富裕,也是一堆名校招牌的女人做太太——这就有点让人起疑了。人们喜欢阿甘,是因为他的心肠好,可不是因为他那生活就像巧克力的名言有多聪明。
美国人要选有能力带领自由世界前进,高瞻远瞩的领袖,又要这领袖得有点阿甘,像老百姓自己。这一点好莱坞最清楚,所以培养出一位明星总统,是所有总统里最像阿甘的。
这也是为什么克林顿和希拉里两人中,公认希拉里更聪明过人,而克林顿更适合搞政治。
可克林顿的麻烦也在这里——他的阿甘一面是足够了,都是南方人,都是母亲养大,都是快活的家伙,爱吃汉堡,会吹萨克斯风,天生的明星,动辄有人跟在屁股后面跑。可是,克林顿又有特别不阿甘的一面,不爱做简单结论,什么话题都是长篇大论,夸夸其谈,不够直截了当,减低了可信度……一面是不爱得罪人,特爱讨好大众,跟谁都满面笑容,握手从来不嫌累;一面又是满腹经纶,特聪明、特自信,绝对不会像阿甘那样因为弱智被人放过一马。
当然,克林顿支持者的理论就来了:他的好友说,华盛顿就像是所高中(美国的高中生时代是最肤浅、乱追时髦的时代),克林顿夫妇(克林顿不是议员出身,当选前从没有过华府经验,在美国政界算是外人)就像是从什么乡下地方转来的新生,可又一点不落伍,处处占人先,当然引起了众人的嫉妒。
美国的政界,共和党民主党骂来骂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真让人烦。所以上面一点也不能完全当真。可是克林顿以其出名的特会结交朋友的性格,却没在华盛顿和媒体界交出一个朋友,倒是真的,也让人颇惊讶。克林顿带了好多老朋友进入白宫,阿肯色时代的、牛津时代的,也任命一些年轻人做助手,这些不知是否都加强了外人的身份。好莱坞明星大多是民主党的支持者,对克林顿赞助有加,对此媒体也大加攻击。据说,克林顿在华盛顿内部唯一的莫逆之交,就是黑人律师Vernon Jordan,可是现在因为卷入了莱文斯基一案,两人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密切来往。
克林顿的选民支持群,黑人占很大的比例,再有就是妇女、老人。黑人对他的支持,是因为如果克林顿什么都是假的,但似乎在种族问题上,是真心实意地闹平权,对黑人没有偏见。就冲这一点,黑人选民坚决支持他。老人选民按说对道德问题是最敏感的,可是共和党人老闹着要砍减社会福利金,把老人都给吓坏了,所以也对小克总统的风流装听不见,再说老一代人另一方面比较重隐私,不习惯这么大谈总统私生活,所以居然倒成了克林顿的后盾之一。所以,说穿了,还是利益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原色》上映时,正是莱文斯基案初露端倪的时候,一时间,让人也分不清戏倒底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了。更让人分不清是,克林顿在电视上承认与莱文斯基有染的讲话之后,大势不妙,正乱作一团,忽然白宫宣布袭击苏丹恐怖分子,导弹横飞,转移了新闻话题,也加强了克林顿还是胜任总统之职的形象。此情此景,竟跟去年好莱坞黑色政治幽默片《摇摆狗》(Wag The Dog)如出一辙——只不过,电影里,总统出现性丑闻,找好莱坞名制片人想办法,制片人炮制了假战争新闻,打仗的地方倒不是中东,而是阿尔巴尼亚——巴尔干。白宫导弹轰苏丹的举动,实在跟电影太像,弄得记者追着问是不是跟电影学来的——斯塔尔也坏笑着在电视上答,是的,他看过那电影。
当共和党为多数党的国会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把克林顿的答斯塔尔审讯的录像带也公著于世的时候,大部分老百姓(70%以上)都觉得“戏过了”——似乎从一开始,媒体和共和党对丑闻的兴趣就比民众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克林顿做了件蠢事,可是好像还不到被弹劾的程度。在这个号称重视隐私权的国家,还没有任何公民曾有过回答提审问题被拍成录像,并被公诸于世的经历。戏闹到了这一步,让所有人都有点目瞪口呆,而且效果是,同情克林顿的人更加同情,认为克林顿该辞职的人还是认为他该辞职,对民众观点没有显著的影响。很多人设想自己坐在克林顿的位置上被人如此淋漓尽致地追问私生活,不免觉得过分。美国号称是法律国家,可是它的法律经常演绎到让人觉得疯狂的地步——辛普森这样的杀人犯在全国人民的眼皮底下逃之夭夭,总统却为一件够不成高级犯罪的事件而被人穷追猛打。法律专家们时时被请到电视上分析个中缘由,越说越复杂。民意测验显示,民众对这出戏的消费,早已到了倒胃口的地步,可是11月是竞选期,共和党不能不以此事为话题——所以,戏还一时无法落幕。 华盛顿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