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别克林顿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怀昭)
美国是个新词儿层出不穷的国家,出字典不仅要标明又增加了多少多少词条,还总要跟出挂历似的标明年份,过上一两年就要身价大跌。看过《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人大概都理解这种信息社会的“比特”现象:一代新词就好比一个新数码,包涵着一大堆内容,用旧有的词汇得罗嗦半天,有了新词便可以一“词”带过。比如尼克松时代出了“水门事件”的丑闻之后,不仅“水门”一词进了词典,而且此后凡是白宫里出的猫儿腻都被称为“××门”。里根时代有“伊朗门”,布什时代也闹过什么门,克林顿上任后,虽稳稳地跃过了“白水门”,却终于栽在“裤链门”(Zippergate)上。
“裤链门”按说比其他的“门”要棘手得多,因为它原本涉及到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关系界限:没有人否认克林顿有“作风”问题,但那算不算他的私事?他为自己的私事撒谎是否也可以作为弹劾的依据?在这一点上克林顿深知美国人同情的砝码会放到哪一边,所以在他迫于证据而终于上电视道歉时,话锋一转说:“这不关别人的事,是我自己家的事。”
这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悖谬:如果认定此事属于隐藏的私事(隐私),当初何以犯得上主动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公众撒谎,并致今日为撒谎再度公开道歉?并提醒道:“即使总统也有私事。”
要想分析这个问题,好像得先给“隐私”这个词正名——Privacy这个词在中文里越来越被另译成“私秘”,而套用伦理学上严格的说法,“私事与否,不在于当事人是否刻意保密。”也就是“私”(Privacy)与“秘”(Secrecy)在性质上是不相干的。聪明如克林顿者,当然不会平白无故为他的私事道歉。他确实在刻意隐藏一个秘密,只可惜不是私事:它不是发生在他家后院里,也不是发生在他在玛莎葡萄园的度假岛上,而是发生在由纳税人支撑的“最公共性的地方”——他的办公室里、上班时间、上级与下属之间。按我听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更是不得了:克林顿甚至不是什么上级,他拿着纳税人的钱,因此是受雇于全体美国人,他在白宫里滥权胡闹,美国人有权解他的职让他滚蛋。
这倒一点不是危言耸听——如今国会裁决克林顿是否下台的依据,独立检察官那臭长臭长的报告还不够分量,关键要看公众最终愿不愿意原谅他。于是最近各路民意调查就像华尔街股票一样,起起落落,牵动政坛拥克和倒克两方势力的神经。
独立检查官那刨根问底的报告之所以还不足为凭,主要是因为克林顿“过堂”时虽一句实话没有,撒的却都是“真实的谎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法律上说是准确的”(Legally Accurate),因此法律可能不能把他怎么样。
所谓“法律上准确”,实在是律师出身的克林顿惯用的伎俩,竞选总统的时候曾凭它过关斩将。当媒体向他求证他早年吸食大麻是否确有其事时,他答:“你知道,吸大麻在美国是违法的,我不会做违法的事。”听了这话所有的人都以为他们得到了确定的答案,但事实的全部是这样的:他吸过大麻,但是在英国。依此“法律上准确”的同理,克林顿还解释说,他所谓与莱女士“没有过性关系”并不是作伪证,因为他只接触过她的嘴,而嘴不是性器。
不管法律上讲是怎么回事,克林顿这种对公众知性的折磨与玩弄真是让人受够了。此弹劾案的审理结果如何?其结果对美国法律、道德领域有何(正的或负的)影响?这些是后话,我倒是先听到有语言学家半真半假的议论,总要把“克林顿”当成新词收到字典里:那将是对维护公众知性的一个不小的贡献。举一个应用的例子。如果你问自己的情人:“昨晚我打电话给你,你好像不在家?”如果情人昨晚赴“第三者”的约会了,想骗你又不想担说谎的风险,就可能会“克林顿”你一下:“昨晚我出去买了包烟。”事实是他/她确实也有买烟这么回事,但在你的问话的上下文里却构成有意误导。在生活中,凡是有可能出现类似被涮的情况时,你都不妨先开门见山提醒一句:“请别克林顿我——昨晚我打电话……”一句话省了好多哩格儿愣。 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