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人口经济学家田雪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任波)
田雪原,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年鉴》主编,《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
——针对我国国情,最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什么概念?
人口规模涉及到人口的数量、质量及结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从数量来说,曾有学者估算,以我国的环境容量,最多能承受16亿人口,但这是个具有很大弹性的变量——既然能容纳16亿,那就有可能容纳17亿。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经济效益来考虑,我国最优的人口数量规模应为7亿,这在目前尚有争议。
——我国的人口增长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基本实现零增长。要达到7亿人口的规模,意味着还要减少60%的人口,这相当困难。
——我国人口城乡比例的变化趋势如何?
1996年,我国城市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60%。
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今年约为46%,到2020年,我国以60%的比例将与世界水平大致持平。
——这60%的城市人口属于自然增长吗?
不。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一直高于城市人口,以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也高于城市。例如北京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早就在1‰以内,如果维持稳定的人口规模,而城乡又各自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将发生所谓“逆淘汰”——农村人口取代城市人口。
但是城市人口存在着所谓“机械增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速,不会发生逆淘汰。
——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在素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以机械增长的方式城市人口的比例高过了乡村人口,但实际上较高素质的人口比例仍然较低,会不会发生人口素质上的“逆淘汰”?
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接受了城市教育,素质逐渐向城市看齐;一方面我国也不断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两代人之间大概相隔多少年?
据统计,我国妇女平均育龄为24岁,也就是说;基本上25年一代人,一个世纪4代人。
1996年三个地区人均GDP与人口的出生率
世界部分国家大中小学入学率
摘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
——一代人的成长需要很长时间,人口素质的更新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有没有可能实行一些能在短期内收效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比如说:提高城市人口生育率,允许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而同时加强对农村人口生育数量的限制?
通过政策手段可以抬高城市人口,但能否把乡村人口降下来却说不准。这样做有可能导致人口数量的失控。
——农村生育率较高,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原因,有没有可能以一些较为灵活的经济手段来控制呢?
有人提出过“重奖重罚”,但在实际操作中将难于控制。比如说“重奖”,不同的人满足程度不同,有的人认为几万块就可以补偿,有的人也许需要几十万。
马寅初先生曾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过“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的要征税,生四个孩子的要征重税,以征得来的税金作奖金,国家财政不进不出的设想”。
——这么说以提高知识分子生育率的办法来提高人口素质的做法实际意义不大?
一个理论有没有实际意义,我们会通过反复论证,并进行实验才能初步确定有无可行性。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少生了3亿人口,这实际上等于用于少年人口的支出增多了。这比增高部分人口生育率经济,控制人口而产生的效益可以用来增加教育投入。
——您认为现在影响人口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我国生育政策的落实程度。
——影响人口素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如何落实“科技兴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