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活着,耐烦不耐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罗全)

只要科学继续前进,今日的每个婴儿都有望活到120岁  

苍蝇、线虫和人

一切都要从那些苍蝇说起。1976年,英国的遗传学研究生迈克尔·罗斯为研究抗衰老的生命物质,培育了200只受精雌性果蝇。20多年后,罗斯博士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持一间大型实验室,掌管着50多名工作人员和近100万只果蝇。这些果蝇是当年英国那200只的第500代孙,罗斯博士为它们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们能够存活120多天,比普通果蝇60天的生命极限提高了整整一倍!

加州大学5000平方英尺的实验室大楼里那四五层楼高的果蝇笼令科学家和普通人无限向往,因为那里面孕育成功的绝不是什么超级苍蝇品种,而是苍生万物的岁月几何并非天命的伟大梦想。“如果我的苍蝇是人,就意味着人能活到200岁了,”罗斯博士近日通过《纽约客》杂志对全人类宣布了这个特大喜讯。

接下来要说那些线虫——一种几毫米长、通体透明、在植物根部生存的小虫。1996年,蒙特利尔两位研究人员用进化论和遗传学方法改变了线虫的寿命,使这种小东西从通常状况下的9天活到50天。如能将此法炮制于人,咱们就能活到420岁了。

显微镜下,延了年益了寿的线虫自由蠕动,姿态优美;塑料笼子里,罗斯博士的超级果蝇飞来飞去,精力充沛。它们的样子和行动与寻常同类没有丝毫不同,看上去,全无经过重大科学处理的痕迹。所有研究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寿命延长之后依旧健康平常,正说明操作生命完全可行,后果也不可怕。

媒体不断报道实验室传来的好消息,一点点满足着人们长生不老的欲望。法国《星期四事件》引用全国老年医学学会的会长、巴黎布罗卡医院老年病专家富莱特教授的话说:“真正的长生不老目前看来还不大可能,但是活上120岁是很容易实现的。科学可以像操作实验室里的动物一样极大程度地延长人类的寿命。”这位教授还说,如果基因学角度的研究进展顺利,将来,你我他一起庆祝200岁生日未尝不可。到那时,所谓“老年”就真的不是不可避免的了。

已经很高寿了

其实,即便不经过罗斯果蝇和蒙特利尔线虫接受过的处理,人要活到100多岁的高龄,就目前来说也不是太难的事。据《纽约时报》统计,1980年美国有百岁老人1.5万,到1998年6月约有3万到3.5万,就是说,1000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是百岁老人。而且按比例来说,百岁以上是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年龄段。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百岁以上的美国人将超过80万。法国人的寿命同样在“可喜”地增长。50年代,整个法国的百岁老人只有200多人,时至今日,百岁老人的数量升至6000人,预计到2050年,法国超过100岁的人将超过15万。

天增岁月人增寿是个福音,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极老的人对社会或多或少是个负担。在法国,平均每个男子退休后可享受13年的养老保险,每个妇女平均要享受17年,退休金的支出已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开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已成为人们积极探讨的话题。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老人们自己活得未必都开心。美国佐治亚大学老人学中心的主管伦纳德·彭主持过10年的百岁老人研究,他发现,只有30%的百岁老人各种官能保持正常,并在社区居住。不久前,德国的百岁老人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约有45%的百岁老人行动不便,只是程度不同,而其余的百岁老人或是残疾,或是痴呆,或是几乎完全依靠他人照顾。

在非洲现存的古老部落,老年人享受着现代社会不可能给予的尊敬,甚至是崇拜。现代人经常对老年人正常的生理衰退毫不留情地使用“老眼昏花”、“风烛残年”、“老糊涂”、“老废物”等形容词;非洲部落民则解释为“年高的人渐渐走向我们的祖先,当他们距离祖先近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不能被我们的声音达到了”。同样,当老年痴呆症被我们的医学家当成攻关项目,非洲部落民则认为痴呆老人之所以毫无逻辑地嘟嘟囔囔,是因为他们在与祖先对话。

总是活着,耐烦不耐烦?1

高加索著名的“寿星谷” 

总是活着,耐烦不耐烦?2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美国影星,现年24岁) 

当他们120岁时(电子画像)  

总是活着,耐烦不耐烦?3

列奥奈尔·若斯潘(法国总理,现年61岁) 

部落民从没想过老年人会逐渐丧失智力,他们认定那是年轻人的智力无法企及。暂不论现代人对老年人有情还是无情,老年人难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然,许多社会成员和社会学家都不会因此否定老年的价值。法国社会学家普佳隆女士坚持认为,再老的人,即便老到不能再向后代传递任何智慧了,也依然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而合理存在。她把老年比作一条渡船,引领人们走向生命的彼岸:老年永远是一生中最伟大的阶段,人们将在那时练习总结自己,学会容忍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足够的老年阶段,个体生命和群体社会都将面临一种无法描述的缺憾。

尊老和爱幼在任何社会都是必然的道德观。现在的问题是,人的寿命每隔5年就“自动”延长1岁,社会的平均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还在继续进步,“高寿”无论如何都将更加平常,像果蝇和线虫那样将生命翻了一番再翻一番对人类来说到底是不是好消息?

给岁月添生命,还是给生命添岁月?

正如美国《交流》杂志所言,科学可以成功地将预期寿命从75岁提高到95岁,但过去在72岁或73岁时使我们“老眼昏花”和“老糊涂”的疾病仍然会如期而至。现在,许多延长寿命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治疗折磨老年人的重症(癌症、心脏病、中风和关节炎),这意味着,即使患者能够摆脱一种疾病,当他们活到百把岁时,迟早还是会因另外的疾病或者必然的衰老过程进入“风烛残年”,并因此备受折磨;结果,人们将在疗养院中度过生命的最后20或30年,而不是两三年。

这本杂志引用《格列佛游记》里长生不老族斯特勒尔布勒格人的状况来证明长寿并不意味着美好的生活:“他们到90岁时发齿皆落,味觉全失,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喝什么,既不去品味,也没有胃口。他们罹患的各种疾病依然存在,既没有恶化,也没有减轻。他们在谈话时已忘记普通事物的名称,也不记得人们姓甚名谁,甚至叫不出亲朋好友的名字。出于同一原因,他们无法享受老年人原本有能力享受的唯一乐趣——读书,因为他们读到一句话的结尾时早已忘了开头。”如此惨状真让人怀疑科学为生命添加的岁月是否真的那么宝贵?

就算科学依旧无限发展,这一悲惨状况也被最终解决,活到很高龄的老年人全都健康得不得了,问题依然存在:“多余”岁月里的生命如何度过?法国社会学家李普维斯基的担忧恐怕也不是杞人忧天:如果女人都活力四射地活到120岁,是不是应该在80岁还能生小孩?那岂不是任何一个家庭都将变成八代同堂?如果男人100多岁了依然不吃“伟哥”也精力旺盛,人类的恋爱观是不是要完全改变…… 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