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莎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熊猫莎莎0

死亡

6月29日下午5时,山西省太原市动物园熊猫馆。像往常一样,熊猫莎莎在饲养员李文洁的引领下一步一摇地由户外运动场回到室内准备进餐。

慢腾腾地起身,磕磕绊绊,经过树丛,绕行水池,钻过矮门,走到料池边……

就在莎莎用鼻子探着料池的刹那,它突然口吐白沫,四肢剧烈抽搐,持续约5分钟后不能自持,昏倒在地。

晚9时呼吸心跳渐渐微弱;

晚9时20分呼吸停止。

人们闻讯赶来了。园主任、副主任、书记、兽医、饲养队长围着莎莎,挤压胸部辅助呼吸,注射强心剂;晚10时,市二院的大夫提着氧气瓶来了,输氧;凌晨1时30分,山西医科大神经内科专家赶到,会诊,确诊为“老年性癫痫”,制定新的用药方案……

6月30日凌晨2时,病情得以控制,继续输液,输氧;

7月1日病情未见好转;

7月2日下午,病情恶化,呼吸心跳再次衰竭。晚8时30分呼吸停止。9时尸体冻入冰箱。

7月3日上午,覆盖干冰,塑料布包裹,放入汽车后备箱,运往北京动物园。在那儿,33岁寿终正寝的熊猫莎莎将被解剖,并制成标本,“以做永久收藏”。

墙角池边还堆着莎莎平日用的铝盆、水槽、木板床垫、抢救期间废弃的针头、药瓶和氧气瓶等。从1987年开始就照料莎莎的饲养员李文洁被调到了犀牛馆;去年刚来的饲养员郑建红去看大象了。

正值盛夏,阴雨连绵。熊猫馆前疯长的刺梅和矮榆树湿湿的,几乎掩住了静静的馆门。隔壁新搬来的几只猩猩听见门响,尖声啼叫,四肢紧紧攀住铁栏杆。

莎莎死了。熊猫馆还没有新主人。

太原市民是从报纸上、电视上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们看到不少记者、动物专家围着一只昏死的动物喂药、打针、照相,但最后它还是被锁入了冰箱,然后,动物园领导对记者和大家说:“莎莎死了。我市失去了最后一只拥有所有权的熊猫。它是国宝,它在这儿生活了17年,我们很伤心……”合上报纸,关掉电视,在这之后的几天里,人们彼此打招呼也许会提到,“那只熊猫死了”。

捕获

“熊猫平时很少能得到肉食,我们把烧得味重的肉骨头放在门敞开的笼子里,笼门连着机关,只要熊猫进笼吃骨头,笼门就自动关上了。我们把笼子在草丛中放好,出了林子,每早查看。

“那天早晨,我们一去就发现有收获。它就在笼子里,很安静,没有挣扎,没有咬铁栏。它看上去很老了,从牙齿看,足有十四五岁了。我们把笼子抬出树林,解放汽车跑了700公里,运回重庆。那天是1980年9月29日。”重庆市动物园捕猎员沈庆永吃力地回忆起18年前在四川天泉二郎山区捕猎的经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它太老了。我担心没人乐意要。”

转卖

果真没人要。放回去吧,林业厅不同意,说那样死得更快。于是转让给湖北沙市。沙市动物园也嫌老,又卖给太原。于是1981年4月9日,来自四川二郎山区的这只熊猫乘火车从湖北沙市来到山西太原,取名莎莎。

没人记得清莎莎刚来时的情形了,当时接莎莎的老同志郭彬1997年就退休回河北老家了。

“反正不太隆重,也没什么仪式。它太便宜了,只要6000块。”据兽医师边其政回忆,当时莎莎脸上、身上和蹄子都有外伤,“裂口子,出血、流脓,很厉害。”

饮食

先是竹叶。夏季每周两次,冬季每周一次,从南方空运至太原。

1990年莎莎开始拒食竹叶。莎莎牙齿不好,空运的竹叶仍不够新鲜。饲养员报告园领导,园领导找了农科院专家,专家分析了太原土产蔬菜,决定以四季常新的油菜代替竹叶,以补充粗纤维。

除了竹叶和油菜,莎莎还享受由动物专家研究制定的营养配餐:玉米面0.9千克,麸皮0.4千克,骨粉0.07千克,鱼粉0.06千克,盐0.01千克,糖0.2千克,大米0.4千克,牛奶2千克,鸡蛋1个,西瓜1.5千克(或苹果0.5千克)。

每日上午9时、下午5时两餐。

莎莎喜欢的食物是牛奶和苹果。

乔迁

1986年夏季,太原的“友好城市”日本埼玉友人来访,提出参观大熊猫。而那时莎莎住的旧馆是50年代建的,早已破败不堪,大家觉得丢脸,上报了市里,市里特批了30万元,要求“火速建立新熊猫馆”。

7月12日,莎莎搬进新馆,新馆明亮宽敞,除了运动场、卧室,还准备了产房和小熊猫的活动室——但直到莎莎病亡,这两间别出新裁的温情设计都未能派上用场。

由于新馆光线充足,再加上搬家折腾,莎莎病了,发烧,喘粗气,冰敷多日,渐愈。

婚配

从1981年动物园安家至死,除了搬一次家,莎莎没出过门,活动范围不超过200米,运动场——宿舍,宿舍——运动场,吃饭、晒太阳、睡觉,再没别的了。它对邻馆的大象或孔雀像对来参观它的男女老少一样不感兴趣,它不认识谁,没有同类伙伴,更没恋爱可谈。人们都说,莎莎太老了。但莎莎是国宝,人们还是希望它生个一儿半女。

1987年春天,饲养员和园领导都说莎莎发情了,它有时候会声音低沉地叫,会绕着树丛打转。大家喜出望外,赶紧与成都动物园联系,向市里打报告,准备坐飞机带莎莎去成都,可市里领导怕路上出了闪失,让动物园接个公熊猫来。但别的动物园也不乐意冒险,结果4月2日,兽医卫泽珍从北京请来了人工授精专家。4月3日麻醉,人工授精。但没什么结果。

第二年春天,生怕错过发情期,兽医卫泽珍专门去北京学了一个月人工授精技术,后来试验,仍无结果。

1990年3月,又见“异常”,动物专家为延长发情期,给莎莎注射了激素,但没几天,莎莎又“正常”了。从此莎莎再无“异常”表现了。

失明

1996年3月,左眼失明。

1997年12月,右眼失明。

1998年初莎莎双目因白内障失明的消息被《太原晚报》登出来了。“救救莎莎”,《山西工人报》、《山西青年报》、《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连日报道。

3月1日山西眼科专家汇集在动物园研讨治疗对策。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争执的焦点在于年事已高的莎莎能否承受麻醉风险,而术后护理谁又能保证莎莎不会抓破伤口,如果万一有闪失,莎莎的展出寿命受到影响,谁对损失负责?

远离家园,城市动物园客居17年,双目失明,熊猫莎莎的命运似乎激发了太原人的爱怜之意——没有署名的一年级小学生随着一封写满拼音的长信寄来10块钱;一名下岗女工打电话到动物园,“我能为莎莎做什么?”一对年轻人送来两瓶螺旋藻;外县的老中医开来治白内障的独家秘方;一家眼镜公司打电话询问莎莎能否戴眼镜……

熊猫莎莎1

莎莎的命运激发了人们的爱怜之心  

生日

所谓莎莎的生日——6月30日——是园领导定下来的。原因是去年那个时候,市领导在新闻记者的簇拥下来探望莎莎,园领导商量了商量,想弄出点场面,热闹热闹,于是买了蛋糕、水果,还插了蜡烛。

“那天人可真多。熊猫过生日多新鲜啊。莎莎有些紧张,我们大伙帮它吹了蜡烛,把蛋糕捧给它,它开始不敢接,后来接了,还是害怕,站着吃,把蛋糕吃得满脸都是……”饲养员郑建红回忆说当时很多摄像机、照相机对着莎莎,莎莎有些害怕,“吃了蛋糕,就蜷在一边不动了”。

今年6月30日,莎莎正处在昏迷之中,那是人们给它过的唯一一次生日。

暮年

莎莎已经很老了。从1995年开始,它就不大活动了,每天除了两餐,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每年春季的换毛时间在向后推迟。1997年,一向爱干净的莎莎开始卧地小便了。便溺引来蚊蝇叮咬,莎莎昏沉沉的,已无力驱赶。它甚至不能自己翻身,只能朝一个方向侧卧着。

“给莎莎洗澡变得非常困难。有时候要耗去几个小时。我们不忍哄赶;只能等它偶尔起身,插空泼水过去……莎莎不大发脾气,除了给它打针。打针的时候,前面一个人用水盆引着它,可它有时很狡猾绕着自己的屁股转圈……莎莎有时候很听话,我们给它涂风油精、皮炎平的时候,它把尾巴翘着……

“但是莎莎真是老了,它以前常在天热的时候爬进水池,仰面躺在斜坡上,怀里抱着铝盆,像妈妈抱孩子一样,它现在吃了饭也不溜达了,有一回下雨,它从外面运动场回来,眼睛看不见,掉进了沟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关于莎莎一生的回顾,似乎仅此而已。对于一只曾经客居我们之中17年的异类而言,所有的悲喜往事,所有的离合情愫,不存在那样一个由你我诉说的角度,或许正如与莎莎朝夕相伴11年的饲养员李文洁所言:“它是只动物,而我们……它就在那儿,它对我们的世界不感兴趣,或者是因为恐惧,只有我们人类因为各种原因去接近它……但它似乎并不接受……它就在那儿……” 动物园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