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蓄势待涨的地下资源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周一)
500年前,当西门庆的妻妾们几钱几两不等地为她们的大官人凑办寿宴的时候,她们想不到手里拿的闪亮的银子会变成几块“碎铜烂铁”。远隔万里的西方也是一样,大约6个世纪前,白银的价格达到它历史上的巅峰,以当前美元的购买力测算,1盎司的白银相当于806美元。
小妾们的贺寿当然比不上正儿八经的仪式极尽铺张,但也创造出温柔乡般的气氛。如果潘金莲们活在现代,她们就会颇感尴尬。1992年,银价跌到每盎司4.73美元,买几桶可乐凑合一下倒可以,但一家六七口的麦当劳生日之旅却难成行。
银价最大幅度的下跌发生在近200年,作为货币职能的丧失使它贬值,开采技术的进步更加剧了这一过程。189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威廉·吉宁斯·拜仑的竞选纲领即是重建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抵消按金价显示的物价下降。当然这一目标因不合时宜无功而返。又过100年,世界最大的基金——忠实基金的自然资源部经理列夫·格荷林站了出来,他提醒人们白银与黄金不同,白银更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几乎是同时,世上最成功的投资人巴菲特大量屯积白银的消息披露出来,去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共收购了3800吨白银。
目前全球白银的年消费量8亿盎司,而再循环利用和新开采银的供应只有6亿盎司。以格荷林的计算,用不了多久,70年代人们为抵御通胀窖藏的银就会用光,格荷林说:“我不知道低银价还能维持多久。”
格荷林不知道。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对地下资源却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增长的极限》中科学家们说:“现在,即使考虑到,随着可利用资源减少而涨价这样一些经济因素,铂、金、锌和铝的数量似乎都不足以应付需求,按现在的发展速度,银、锡和铀到本世纪末即使按更高的价格也可能供应不足。如果现在的消费率持续下去,到2050年,更多的矿物可能耗尽。”
好在人类又找到了更多更廉价的矿物,比如砂子,砂石中的主要构成元素硅构成了信息产业的基础,至少在文明发展的现阶段,砂石是取之不尽的。
信息业的普及暂时延缓了矿物资源的短缺,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投资者最终还会重新发现地下资源的价值。
比如石油,1998年美国市场上汽油价下跌29%,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5美元以下,扣除通胀因素,这与70年代石油危机前的价格已相差不远。弗朗科·巴内伯,意大利石油公司主管说,5年之内,石油价格肯定上涨,不出2010年,石油市场会像70年代石油危机时一样沸腾起来。
现在,世界已发现石油储量比石油危机时多1/5,多出部分多是在1987—1989年之间发现的。当时,油价低迷,OPEC国家纷纷为增加份额提高储量。这很像一场阴谋,是为对付不断上升的债务而杜撰出的纸上的石油。自1989年至今,石油储量鲜有增加。
决定油价的两个决定性力量是储量与产量的比率。巴内伯统计了200家非国有的大的石油公司的数据,发现新增储量难以跟上产量的增长。自1980年到1997年,储量与产量的比率从18年降到12年。巴内伯坚信这种势头还会继续下去,即使未来5年内仅维持2.5%的年增长,这200家公司都需140%的现储量。1962年,全球新增储量是410亿桶,到现在,仅有50—60亿桶,石油勘探的黄金时代早在60年代就达到了峰值,资源的枯竭势不可挡。
巴内伯的意思是,在2000到2005年间,现有的油产量将达到峰值,此后,产量将下降,而需求却不会停止增长,第二次石油危机只是个力度问题。人们甚至等不到那么远,一旦投资者意识到石油将短缺,油价就会上升。
石油的价格变动使人联想到洛克菲勒对付小业主的招数。正当石油不景气时,他突然跑到产油河地区宣布4美元一桶的收购价格,采油者闻风而动,纷纷打凿新井。不出半个月,洛克菲勒摇身一变,收购价降低一半,产油河的小业主们无可奈何,只好把汩汩而出的原油廉价出卖。100年后的价格操纵已不再如此明显,不过也再难得到如此易得的资源,当供需发生倒转时,左右行情的将不是石油大亨,而是地下的资源。
黄金有价
“在莎士比亚时代,用一盎司的黄金可以买身不错的衣服。这种情形边适用于贝多芬的、杰弗逊的和日本世纪的大萧条年代。”
这是美国人彼得·布雷姆罗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他还提供了一张图表,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自中世纪至今黄金的价格跃然纸上。
即使在80年代,一身衣服与一盎司黄金仍等值。但90年代,一身衣服几乎与4盎司黄金相抵。黄金变得如此便宜。
有趣的是金价自莎士比亚之后变得相当稳定。即使在20世纪,当通货膨胀达到600年来的最高值时,金价的波动中心612美元仍与十九世纪的637美元很接近。这就使人联想到,目前300美元的价位离底不远。
本世纪的金价波动异常之大,显然与美国政府在1934~1971年的货币政策有关。另外的波动则主要来自十九世纪中页以来的几次淘金潮。
来自供给的变化最窬易解释金价的变动。印加与阿兹特克的黄金源源流入西方,稳定了金价。一个最有趣的例子是,当1492年哥伦布驶向新大陆时,西方的金价达到了2400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点。
对目前金价的低迷,分析家们各说其理。看一看600年来的图表,或许能使人解脱一些:的确是低价区域。
书价小跌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付梓,第一版共印了500本。每一本的价格约合现在的615.38美元。斯密当时的稿酬是500英磅,合现在的17万美元,相当于从每本书的售价中拿350美元。那时的书籍是如此昂贵,以致于约翰·哈佛只因捐献400本书就使他的大名与美国最好的大学联系在一起。
那是工业革命前夜。不久,硬皮书的身价陡跌,进入19世纪一直在25~41美元间波动。最近,畅销书蓝登的《善恶园的午夜》以7折销售,5折的畅销书也屡见不鲜,书价似有跌破箱底之势。书籍已不被做为投资工具,仅仅是装饰。
这里,书价只是通胀调整后的价格,若再与收入比较,就会发现更大的差距。1776年普通工人一年只挣相当于现在的1600美元,现在是25000美元。1935年买本书得花一天的工资,现在不到两工时。
报纸的价格也有下降,但远不如书籍这般剧烈。1820年一张报纸标价6美分,相当于1997年的1美元。这相当于一个人工资的10%。1840年《纽约太阳报》的价格是1美分,约合现在的15美分。今天许多大城市的日报不过是它的3倍左右。
1776年的《国富论》超过一个人的月收入。一本书与现在的个人电脑的价值相仿。这里并无过多的可推论的东西,唯一有趣的一点提示就是:现代的富翁以制作计算机为业,而不以写书聊生。 白银石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