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前,降息后,“炒”字诀下的股市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降息前,降息后,“炒”字诀下的股市0

空仓:降息的选择

7月1日,人行第五次调低了存贷款利率,这一天,股市非涨反跌,摆开了破位下行的姿态。与以往四次降息后股市的反应相比,这是最弱的一次。降息对股民可谓是天字第一号的好消息,而且,早在前几天股市就一直在跌,根本不存在提前买入,见消息出货的问题。股民们究竟在想什么?一个碰巧在7月1日全部清仓的投资者的话或许能给出解释。

她说:“我受不了了。”

“受不了”者杨敏颐,35岁,一位十足的理性投资者,凡有所举动,必找出充分的根据。她说,她是被四川省的领导弄进来的。2月27日,也就是济南7家商场联合拒售“长虹”彩电闹得满城风雨的日子,四川省委书记向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对公司的经营成绩表示祝贺。信中明确指出,1997年是“长虹”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年共生产彩电67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上年增长50%左右。

这一天,“长虹”的年报尚未出台。杨敏颐前思后想,觉得省委书记的话绝对“算数”。利润增长50%意味着股本虽经近一倍的扩张,每股收益依然很高,近40元的股价再也算不上高处不胜寒,终于,杨以其大部分资金买入1800股“长虹”。

“长虹”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几乎都与杨抱有同样的信念:相信绩优企业的经营能力,相信利润增长推动的股价上升与投机炒做大不相同,握有绩优股,自可高枕无忧。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杨又少量买入了“邯郸钢铁”和“济南轻骑”,据一篇研究文章透露,这些股票在上海市场市盈率最低,因而最富投资价值。

长线投资者还有一种对市场超然的态度,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在一封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信中,一位“长虹”的老股民就写道:在今年的行情中,大盘上涨15%,而老牌绩优股四川“长虹”纹丝不动,“长虹”等于欠下了我们这些老股民的账。……不过,我相信,下一次行情中“长虹”一定能给补回来。

面对呆滞的行情,老股民们打着如意算盘。当然,这也并非一厢情愿,通过媒介,“长虹”频送秋波。如长虹大厦在上海落成;“长虹”与“厦华”联手,计划投入数亿资金生产中国品牌手机。最为生动的是一则“长虹”空调的报道,四川广汉的一消费者买了台“长虹”空调,夜里起夜听不到声音,愤而上告消协。长虹公司服务人员当场开机,结果运行良好,弄得消费者一脸尴尬。更有甚者,消费者的岳父买了别的牌子的空调,噪音颇大。女婿投诉“长虹”后留给老头儿的便是无尽的后悔。

如此低级的“活广告”之所以令投资者欣欣然是因为“长虹”的形象与他们本身息息相关,当然,长线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6月12日,四川“长虹”股东大会举行。在大谈向信息产业进军的“第二次创业”的同时,董事长倪润峰承认,今年将是公司自1989年成立以来利润增长最少的一年,尽管“长虹”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从35%提高到45%左右,但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预计公司实现利润及税后盈利仅能与1997年相同。

股东大会揭开了股价下跌的序幕。37元、35元、33元,股价一天下一个台阶。一直等待“长虹”给出一份高回报的杨敏颐这时才开始直面“长虹”的问题,她决定斩仓。自然,一天的思考又使她损失2000元。6月30日,当她狠下心来卖出最后一笔时,“长虹”已使她精疲力竭,28.88元的价位仅因报得晚而未能成交,若不是第二天因为降息,“指不定又是什么价”,杨敏颐说。

降息后,两种股票的炒做

与“长虹”一道被打入冷宫的还有深圳发展银行。去年5月,这只深市龙头股以除权价计算曾经高见32元,现在它已跌到每股17元,跌幅将近50%。

据说,“长虹”与“发展”市场表现不佳是因为它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知名度广,股价曾经单边上涨,在投资者中口碑颇佳,这就造成不想炒做、只想投资的中小户只买两只龙头股的局面。当然,不俗的业绩也助长了对未来的预期,只买不卖的局面使机构大户难于收集到筹码。不过,这只能是以炒为主的市场里流行的解释方式。

1998年,尽管有了两次降息,股票的成交量却无法与去年相提并论;尽管个人投资者已上升到3400万户,行情却从未像去年火爆。一轮大行情过后,股市开始了休养生息。以深圳为例,半年的交易股指几乎原地踏步,上海因挖掘出重组题材得以展开一轮行情,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是少数本地股。此时,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观望,股市的活力只有表现在少数主力不知疲倦的“炒”上,1998年的股市唯有遵从“炒”字诀。

“炒”字诀下的奇迹当数鞍山合成。春节前后,该股尚在4~5元波动,5月间,股价上涨4倍,至今股价仍维持在16元以上。任凭股市风波叠起,该股的股价从不随大盘波动。显然,鞍山合成的背后有着实力非凡的庄家,正因为如此,该股的上涨中不必借助重组乃至业绩改善等消息,庄家的意图左右着一切。

鞍山合成的流通股为8470万,年初流通股的市值不过三四亿元,每股收益8分。显然,这样一只垃圾股在低位收集不是难事,完全控制盘面后再炒高更易如反掌。而四川“长虹”和“深发展”的流通市值动辄一二百亿,且众目睽睽,炒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炒的逻辑推演到国企大盘股上就是尽管价值凸现,股价就是不涨。“邯郸钢铁”每股收益0.42元,只因流通盘高达3.2亿,股价一直围绕发行价波动;流通盘与之相仿的“齐鲁石化”股价则长期阴跌,连发行价都有不保之势。大盘国企股的弱势表现显然对发行新股构成威胁,7月1日上市的“衮州煤业”发行市盈率仅为8.8倍,远低于昔日十四五倍的水平,发生在B股、H股上的筹资难题终于找到了A股头上。

降息当周,尽管股市振荡下跌,券商荐股中仍有涨幅超过10%的,最“牛”股合金股份涨幅达25.6%。该股流通股仅为1820万。逆势上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小盘股,无论是机构还是股评人,尽管口口声声说股市向好,却打的都是做庄的主意。

钝化的减息与储户的惰性

7月1日,工商银行北京阜外大街储蓄所,营业厅内人头攒动。而工作人员说,人多是因为正值手机缴费和取工资的日子,与降息没有多大关系。该所负责人介绍说,降息前后存储情况没有明显变化。

在语言学院门外的外汇黑市,倒汇者喊出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仍是8.56∶1,与降息前毫无分别,只是由于日元波动幅度加大的影响,倒汇者在买入卖出之间加大了利差。尽管第五次降息后人民币利率比美元利率还低,换外汇者却无动于衷。这与街头调查中人们对降息的漠然如出一辙。储户的漠然中,再难看到排队开户炒股的壮观场面。

短短二年中五次降息,第五次的感觉对储户似乎是“不能穿鲁缟”,但对企业,贷款利息大幅降低的作用则另当别论。

早在降息前,国务院于6月12日宣布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原先的5‰降至4‰,当时的深圳指数已跌至4000点以下,上海股市则刚开始下跌。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议论很久的印花税问题给予回应,显然是有意护盘层与降息相比,这种措施仅针对股市,目的更明确。

7月1日的降息也发生在股市下跌之时,至此,被誉为“政策暖风”的管理层的意图已非常明确。股市已成为国企筹资的重要渠道,股市低迷不利于企业融资。只要股市下跌,管理层就会出面回护,“政策底”随时都可能到来。

6月30日上海股市的收盘是1339点,经过一轮政策救市后的7月6日,股指收在1315点。股民与银行储户一样,似乎也染上了冷漠症。在“君安”的一间证券部,一个投资者说:“管它是涨是跌,我只申新股,申着了是运气,申不着再审,比利息赚得多一点就知足了。”对二级市场的漠视与一级市场的狂热形成鲜明的反差,每当新股申购号码开出,挤在前面看的甚至超过看盘的人数。在迷离的市场里深受风险教育的新一代股民开始变得谨慎,这是前几次降息后没有过的情形。

降息也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一次次累积下来,逐渐在人们的心里积淀出惰性,在物理学上,这被称之为惯性。

细心的投资者已经注意到,降息前,新股发行的速度是每周4只,星期一两只,星期四两只。降息后,新股发行速度有所减缓。为对付投资者惰性,管理层使出了最后的,但是最有效的招数。事实证明,在资本市场不开放的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才是行情发展的主线,只要管理层精心呵护,“政策底”就会到来。 股市降息长虹集团长虹股票ipo长虹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