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科幻=香港电影新《风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武侠+科幻=香港电影新《风云》0

武侠+科幻=香港电影新《风云》1

武侠+科幻=香港电影新《风云》2

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部香港电影,《风云》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的影像文化

1996年起,新成立的最佳拍档公司推出《古惑仔》系列电影,在市场低靡的香港影坛激起一层波澜。影片属于主流商业片,古惑仔即街头小混混,其中自然少不了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但它和往日江湖片又颇有不同,加上摄制精良,手法新颖,竟使久不入影院的观众趋之若鹜,主演郑伊健和陈晓春随之大红大紫,相关歌带、录像带也畅销不已,不少制片厂还跟风效仿。评论界对此则是毁誉参半,更有人认为它美化黑社会,于青少年成长不利。

当然,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权发表意见。《教父》不会令美国人喜爱到去加入黑手党,《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所有人感动的是青少年所共有的那种激情与骚动,而非特定年代的过激行为。《古惑仔》系列的监制与编剧文隽说:“电影只是电影,你就把它当成是古装武侠片好了。”

撇开已拍到第七集的《古惑仔》不说,文隽与他的“最佳拍档”、导演刘伟强这次真的带来一部古装武侠片: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手摄制的《风云》。这部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古装巨制有望在年内与香港和内地观众同时见面。

天下会帮主雄霸欲得天下,神算泥菩萨为他预言:“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于是雄霸按此批示寻到两名小童做徒弟:聂风和步惊云。他们必然是仇人之子,必然和雄霸恩恩怨怨,必然和雄霸的女儿情感纠葛……剧情改编自香港畅销漫画《风云》,也许无可多说,值得重视的是其造型和影像风格。香港先涛数码影画制作公司用近一年的时间,为该片制作了500多个精湛的电脑特技镜头(不亚于一部A级好莱坞片),使之呈现出一种神奇的视觉效果。

日前在嘉禾公司北京办事处,文隽称:“香港电影从1992、1993年开始滑坡,到1996年各制片公司已完全没兴趣或没钱做武侠片了,但我们偏要顶风而上……”刘伟强接口说,“也很久没有科幻或超现实影片了,我们做《风云》是要做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不错,《风云》更像是一部东方科幻片,从人物造型、服装、动作到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影片表现出全新的漫画感觉:飘。

演员可能更有体会,郑伊健认为自己很适合聂风的造型,他靠美丽的长头发来演绎。郭富城扮演步惊云,他说:“以前演武打片就是‘咴哈咴哈’地打,这次武术动作一概不要,而是要新,要美,要慢。”他们在片中要和一个怪兽火麒麟打架,怪兽的位置全靠想象——因为怪兽是由后期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

《古惑仔》后曾有几部仿效之作,却无一成功。文隽对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秘诀:“他们以为《古惑仔》是黑社会片,以为黑社会片又开始流行了,就纷纷跟风,却不知我们的《古惑仔》是——青春片,或者说是江湖片加漫画(《古惑仔》漫画)加青春成长题材。”“我们的‘古惑仔’如像以前的江湖片般,便会失去一些白领、学生的观众层,所以以郑伊健这年轻偶像作包装;而故事上也并非很‘古惑味’,《人在江湖》是少年成长篇;《猛龙过江》讲钱权政治;《只手遮天》讲传统崩溃……”

事实上,文隽和刘伟强为《古惑仔》所做的,就是每次都赋予它和以前不同的元素,寻找市场上的噱头或讨论的卖点。《风云》同样如此。纯粹的武侠片因题材狭窄和形象单一已很难立足,80年代的风光永不再来,但引入电脑特技,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就会大大丰富故事和造型。在类型常规的约束下制作精良、展示特色固然不易,从根本上拓展类型片题材却是主流电影的发展之道。新好莱坞影片比之旧好莱坞最大的长进之一恐怕就是类型片的融合,如《失落的世界》是科幻惊险片,《泰坦尼克》是灾难爱情片。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是使电影进步的两大动力。同是拍摄香港街头小混混,陈果的《香港制造》却充满沉重和细腻的情感,虽小众电影亦拿奖又赚钱。对此文隽说:“我觉得可以各做各的事情,我们都看了《香》片,对陈果是既欣赏又羡慕,但我们却不可能去拍。相反陈果也未必能做到我的东西,在一部电影里令二十多个角色都有戏。”

90年代冲击各地电影业的不仅是好莱坞,还有其他娱乐行业的繁荣发展。1997年全球影片首映票房收入是50亿美元,而电子游戏的年收入是70亿美元。人们上网,打电玩,唱卡拉OK,玩保龄,不再成群结伴去看电影。文隽说一位朋友问他:“怎么很久没见你拍电影了?”他反问:“你有多久没进戏院了?”因此,文隽试图注入《风云》一片的,是一种新的电子时代的影像文化,“我们要把看电影重新变成一种潮流文化”。 好莱坞古惑仔影视电影文隽风云香港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