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电信的改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小强)

直到1989年,德意志电信还是德国电话电报局—一个政府部门。为了应对电信市场开放的挑战,7年时间里,德意志电信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以世界第3大电信公司的全 新面貌,投身于电信市场的全球竞争。

德意志电信从政府部门脱离,最引人注目的是企业领导班子的更换。

电信长期由政府部门在本国范围 内,按公共设施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根本不具备全球市场经营的干部储备。为了最快速度地彻底实现转轨,德意志电信全面更换领导班子。要害部门的领导岗位,除了基础网是老电信外,人事、技术和财会以及直接开拓市场的服务部,全部由不懂电信、但是懂市场的 外行民营企业领导担任。众所周知,家用电器、汽车、汽车零部件、金融等行业都是最贴近最终消费者的行当。总裁桑默博士(Ron Sommer)长期担任索尼公司的美国总裁和欧洲总裁,整个一个给日本电器打工的经历。恰恰是这种经历,而不是电信行政管理专家的经历,是德意志电信转轨、参与全球竞争和实现国际扩张最需要,同时也是在电信部门内部找不到的人才。外行民营企业家一上手,就把原来的行政管理系统全部打乱,把德意志电信变成一只对市场寒暑神经极度敏感的经济动物。

接下来的大手笔,是残酷地裁人。这些外行对广大电信职工毫无感情可言。尽管德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会,在电信业务迅猛增加的同时,从1993年到1996年6月,德意志电信裁减2.7万员工,相当于原有员工的11.5%。按照这些冷血外行的计划,1997年还要再裁1.6万人,到2000年,1992年的23.4万职工只能留下17万。如果考虑到新技术应用所需的大批年轻员工,能留下的还要少。

裁员裁出来的是为市场服务的铁的纪律。1992年时,拉—条线要150天,保证率只有50%。到1996年,拉线的时间缩短到15天,是原来的10%;保证率提高到98%,是原来的两倍。1993年时,电话出故障,三天之内可以修好,保证率81%,从1996年7月1日开始,公司宣布,任何电话故障保证在24小时之内修好。晚一天,退还一个月的电话固定收费;晚两天,退还两个月的;晚几天,退还几个月的固定收费。而且,用户只要交一点点“加急费”,公司保证六个小时内修好故障。

就这,按每员工的平均接线计算,德意志电信的劳动生产率还是低的。如今,欧洲的平均水平是每人230线,美国七个地区贝尔公司的平均水平是每人329线,德意志电信仅为每人210线。德意志电信计划2000年提高到每人300线左右。为此,还要进一步大规模裁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成本下降,降价成为可能。从1994年至1996年7月1日,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欧洲一区”的国际长途价格分别下降17%和28%;“欧洲二区”的价格下降7%和20%;美国和加拿大的长途价格下降27%和37%。整个国内长途价格下降24%,接线费(ISDN)下降33%,固定月费下降38%。

大规模的降价一方面把尽可能多的潜在消费者笼络成德意志电信的潜在客户;一方面令新的竞争者望而生畏。加之大兴土木,不计成本的扩张,德意志电信终于赶在开放市场之前把本国电信业的防御工事修筑得固若金汤。百般努力的外国电信业只能望“汤”兴叹。 电信运营商

上一篇: 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