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烧不退的电话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昱)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刚挂牌不到两个月的信息产业部选择这一天向全国人民献上了一份见面礼:将长途电话分时资费标准下调,每日夜间0时至7时,长途话费按标准价的30%收取。
虽然据称这是信息产业部与物价部门“加紧协调”为消费者办的第一件实事,但人们对这次资费下调普遍反应冷淡:把深更半夜的长话费从半价降到30%,尽管也算是降价,但降的不痛不痒,令人哭笑不得。
电信降价对于消费者,也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年初的1月1日,原邮电部就宣布了针对增殖服务商和中继线用户的一揽子降价方案,降价幅度从15%到75%,据邮电部介绍,总价值达15亿元。但几个月下来,消费者却没有体会到这次大降价的任何实惠。国家教育部一位官员向记者一语道破天机:CERNET的国际信道费用确实降低了30%左右,但中国电信以执行新标准为借口,又提高CERNET国内数字电路的线路租金,两相一抵,反倒亏了,通过CERNET上因特网的用户当然享受不到“降价”的优惠。
在世界电信日期间,中国电信业飞速发展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宣传。遗憾的是中国电信的规模经济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好处。
比如最具中国特色的初装费,这项唯独中国才有的收费据说足为了解决过去公共事业依赖国家拨款而带来的“瓶颈”问题,体现“人民邮电人民建”,“以话养话”,按建设成本收取。80年代初时北京电话初装费只有200元,到90年代初就涨到了七八千元,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笑谈:“美国人10个月不吃不喝可以买部汽车,中国人10个月不吃不喝可以装部电话。”到1996年,初装费降到3500元左右。欣喜之余便有人问,初装费是不是暴利?这3500元里头是否还有水份?收取初装费的邮电部门当然不会作出回答,但并不能妨碍山东济南一位名叫沈洪嘉的细心人经过计算得出结论:电话初装费的实际成本不超过1100元。这意味着消费者花钱建成的电信网,却成了邮电部门掠夺暴利的“独门兵器”。即使是被邮电部门称作“赔钱赚吆喝”的市话,收费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北京,用户一个电话都不打也要每月交纳21.6元的月租金。这21.6元或许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却足够打120次市话。“联通”的进入曾经给中国的电信市场带来了一缕春风,手机价格从近3万元降至二三千元。但今年初,双寡头握手言和,手机战硝烟散去。现在最让人害怕的足两个生死冤家为了共同的垄断利润会不会再联手将手机价格抬起。今年7月,联通天津市话网将有望开通,天津的电话初装费已从3500元降至1000元。消费者们当然希望这是又一出戏的开场。然而在手机市场已经上演过“将相和”的两家官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会重演对他们来说是两败俱伤的一幕吗?广电部门的有线电视也一直在给以我们希望。在山东淄博,广电电话与邮电电话的竞争已使112个乡镇的居民受益。但在全国其他地方,广电部门还只是忙于互联互通,更新网络系统和人户双向光缆。
原电子部一位负责人曾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只要国务院下个文件,允许广电部搞电话,肯定百分之百的用户都跑到它那儿去,因为有线电视网上的电话已不仅仅是·部只能传递声音的话筒”,它更强大,也更廉价,但是否真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公平的电活费呢?
广电部门希望染指电信,是因为那是一个存在着暴利的行业。无论在组织结构、性质还是终极目标上,广电与邮电并无二致。而且各地方有线电视是由地方政府分级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出于增加地方收入的考虑,当地政府更愿意把二者联合为一个更大的垄断部门,共同分享垄断利润,而不是相互压价。这一危险已经在广东南海成为事实。当地以邮电占40%的股份,广电占40%、政府再拿20%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利益均沾的电信联合有限公司。
对考虑中国电信产业发展战略等大问题的宏观决策者来说,电话费可能只是小事一桩,但它却与每个消费者密切相关。当九届人大宣布在原邮电部、电子部和广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的时候,业内人士一片沸腾,老百姓的反应却平淡而“世俗”:它能给我公平一点的价格吗? 通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