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受受地震教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许知远)

热点追踪:受受地震教育0

“我的书架在晃动,我的一摆放歪的书差点掉下来,我这时候再也写不下去了。”这是一个北大研究生在5月31日夜晚10点多钟的感受。

“昨晚我的电话一直被拨打个不停,我那时候肯定比查号台的接线员还要忙”,这是一个在地震局工作的同志6月1日在办公室的闲淡。

“我们让所有的住客都离开楼房,到窄旷的地方去”,这是六里桥一家招待所的服务员的话。

北京丰台的3.4级的地震第二天就占据了各家报纸的头版,虽然从1996年至今,北京顺义、大兴、通县等地先后发生了3至4级的地震,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应,但是那毕竟是在远郊区。可是,这次的震中就在丰台,就在我们坐公共汽车经常路过的地方,北京人多少有点担心了,因为各种眼前的事实无法回避。

根据地质学原理,从1988年至下个世纪初,我国正处于又一个地震活跃期,在每一个周期内大约发生14次左右的7级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l止,大约发生了7-9次。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还将发生几次7级以上的地震。而且在每一周期内都将有一次有代表性的超过7级以上 的地震,上周期以唐山地震为代表,而这次。将出现哪里?

“尽管最近北京地震频繁,但近期出现高于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地震局宣传处谭先锋处长说,“北京最近的微震由于华北地区板块的内部调整所造成的,与张北的地震没有联系,但是由于目前监测预防水平还无法达到预测地震水平,所以希望这些微震能够提醒群众的防震意识。”北京属于地震强度8度区,所谓8度是指地震的烈度,大约相当于我们新兴建筑所按照的中震8度来没计,或通常理解的6级标准。北京地区的超越概率为10%,就是在50年内,北京有大概10%的机率发生8度以上的地震。

如果北京真的剧烈颤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人群可以承受吗。按照国家1989年的建筑物防震规范规定,我国房屋抗震要求一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柯长华对此表示忧虑,北京的很多工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现象,在建筑方案的选择中出现了重视外形而轻视坚固能力的倾向。即使在北京的一些重要建筑,如西客站和哑运村都出现过一些问题,忽视安全,在建筑过程轻视科学而被人为因素左右的现象太多。谭先锋说:按照国际惯例,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监督应该由三个不同机构来完成,可是在中国却常常统一到了一起,这种质量怎样保证。

同时防震意识在规划中显然缺乏足够的留意,在高层建筑之间没有足够的绿地和广场。在北京近年流行的装修热中,居民似乎已经习惯了拆墙加地板,这样都会影响房屋的承受能力。柯长华与谭先锋的忧虑是应该引起更多的北京人与政府所注意。

谭先锋特别提到了生命线工程的问题。生命线工程是指城市的供给系统包括给水、供气、热力、电力各种设施管道;通信系统,如电话电视广播;交通系统,城乡公路桥梁铁路等;卫生系统,包括医院防疫站;粮食系统与首脑指挥机关。生命线工程一直是我们的地震宣传中所忽视的环节,它实际上关系着所有人的生存状态。而且一旦生命线工程出现问题,往往带来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如城镇煤气管道的破裂,电力线路的破坏,还有油库化工厂的爆炸。在日本1923年的地震中,绝大数人是死于震后的油库引起的火灾,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震灾难中,更多的人是死于震后的缺乏援助。可是目前我们对此缺乏明显的关注。谭先锋认为北京的各个年代建造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管道是极大的隐患之一。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只能抱希望于即时切断管道与厂房的接口,可是残留于管道中的油、气、水依然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危害。生命线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区的规划问题,现在所能做的仅仅是加固与维修。

北京居民的防震意识仍太薄弱,尽管这次在地震时有些人家已经全家挤进了狭小的厕所。口本的居民经常接受防震演习,北京人还没有类似的演习。目前北京还不具备进行防震演习的条件,巨大的城市,众多的人口,如何疏散,如何援助,这些东西,北京人显然还没有做好精神准备,用谭先锋处长的话来说“我们的地震意识比国外落后一百年”。 地震地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