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追踪:长笛与小军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一旦黄河没有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今年北京市25中学初中入学综合能力测试题中的一1个,答案有多种:黄河岸边的居民没有水喝;庄稼没有水灌溉;自然环境恶化……等等。25中的校长刘志毅说,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可以得到这个题目的满分5分。但是让刘志毅最满意的答案是:“柯受良飞越黄河的照片会更加值钱”。虽然刘志毅还不知道那个聪明的孩子最后是否被录取成为他的学生。600O多报名学生中的3843名参加了由刘志毅主持设计的题考,按照1:10的比例,400名12岁的幸运儿成为这所有134年历史的中学(原名育英中学)的初一学生。每名学生的家长每年需要为他们的孩子付出5000元的费用。刘志毅得到了北京市订最出类拔萃的生源和相比其他公办学校更加充足的办学经费,25中将来的地位会更加显著。
作为北京市首家实行民办公助整体改制的学校,25中学是今年北京28所民办公助学校中的一所,这28所学校是今年北京小学毕业生和家长最热衷的学校。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部署,今年北京市取消重点初中,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免试升入初中。具体方法是用电脑根据随机函数的原理,结合学生自己一定范围的择校意愿统一派定。民办公助学校不属于电脑统一分派对象。
民办公助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分别之一是收费的差别。而像二十五中、十一学校由公办改为民办公助,国家为其提供原有的土地,校舍和设备,经费自筹。学校改为民办公助后逐步走向市场化,家长的奠在这一小块市场中自由选择。问题是这28所民办公助学校今年可以吸纳的学生数不到5000人,不到择校生的一半。因为取消了重点中学,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又坚信只有重点学校才足孩子成才的敲门砖。所以,一学年500元的费用无法成为市场调剂的杠杆,成走向重点的唯一通途的各公办民助学校挤破门槛。因为客观条件给民办公助学校提供了尽情挑选优秀生源的条件,25中的综合测试题简直超乎常人想象。在心理测试第一场中,不少孩子的得分为0。刘志毅面对电视镜头说:不考怎么办?我能录取谁而不录取谁呢?
东城区分司厅小学的陈曦在25中的测试成绩是86分,而25中公布的第三批录取分数线是:走读生:88-87.5分的前四名;寄宿生:96.5-96分以及95.5分的前三名。陈曦的母亲,鼓楼医院的张迪英请了几天假,在25中校园内逡巡,包里装着女儿在小学5、6年级得的三好学生奖状。新政策的出笼让张迪英没有适应过来.25中的考生在综合能力和体能测试之外,特长牛、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可另外加分。而这一条在其他民办公助校行不通,那些学校认定的是诸如“迎春杯”数学竞赛得奖的证书等能力证明。张迪英在报名时的失误让她后悔莫及,她补交的三好证书让校长刘志毅也爱莫能助。“怎么办呢?孩了没学上了!”唯一能让陈曦入读25中的可能就是排名靠前的学生另考入其他学校,陈曦才可能依次递补。张迪英无法接受女儿由电脑分派的命运,无法想象女儿一旦被分到“差”校的前途,因为在她的观念中,分人“差”校,就可能葬送孩子将来进人学的机会。
另一位家长(不愿透露姓名)在25中的校园公布栏上抄下综合能力测试题的答案,她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考一下这套试题。相比张迪英,她对今年的形势掌握得很透彻。年初到25中来探询,25 中的老师直言让她的儿子去考像65中这样的二类校,总比听天由命要强。于是在寒假让儿子进了冬令营专学小军鼓,50块钱一节课,一周三节,突击学习。最后儿子如愿进入65中的“特长班”。市教委规定:文艺、体育、科技特长可按有关规定进入传统校(试点校),市教委对“特长生”比例进行总量控制。同时参加冬令营同时报考65中“特长班”的学长笛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学长笛的学生太多,65中只能录取其中3名。不起眼的小军鼓战胜了长笛,而考上的“小军鼓”也要为三年初中付5000元的“教练费”。
就近免试入学的新方法没有政变这个事实: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最后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者其他满意的出路,他们能依靠的就是家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入学听任电脑分派总是难以放心,尽管孩子也有可能进好学校。
关键是上大学是一个不小的瓶颈。假如哪一天大学的数量能够满足所有想上大学的孩子的愿望,而且上大学也不是他们唯一的愿望之后,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才能不再为学习的压力发愁了。 升学考试学校